[發明專利]一種含油富水浮渣脫水處理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110254982.3 | 申請日: | 2011-08-31 |
| 公開(公告)號: | CN102951744A | 公開(公告)日: | 2013-03-06 |
| 發明(設計)人: | 常文之;茍社全;張紅宇;許金山;劉愛華;趙雙霞;崔云梓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C02F9/04 | 分類號: | C02F9/04 |
| 代理公司: | 青島發思特專利商標代理有限公司 37212 | 代理人: | 傅玉英 |
| 地址: | 255400 山東省淄博*** | 國省代碼: | 山東;37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含油 浮渣 脫水 處理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廢水處理領域,具體是一種含油富水浮渣脫水處理方法。
背景技術
煉油廠在原油處理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含油污水。對于污水的處理,一般是先進行初步的油水分離,含油污水進入污水處理場的隔油罐,隔出污水中表層的污油,隔油后的污水去浮選池,在浮選池中經絮凝劑絮凝,再經加壓溶氣浮選,在污水表面形成絮凝體,經刮板機分離后形成富水浮渣。
富水浮渣一般是由污油、泥沙、雜屑、無機絮凝劑、水等組成,水分一般在95%~98%,是一種高污染混合物。因其含水率高,粒度小,攜帶部分氣泡,漂浮在液體表面,處理困難。
目前處理富水浮渣的方法一般有兩種:第一種方法是污水處理場將浮渣絮凝后用離心機分離脫水,浮渣變成固體后再進行粉碎,摻油或煤焚燒,但因其成本太高,此種處理方法應用的越來越少;第二種方法是將浮選池出來的浮渣直接送往煉油廠焦化裝置中的焦化塔,主要依靠焦炭塔生焦后的余熱,將浮渣中的水分、輕油組分氣化蒸出,部分重油降解,油氣進分餾塔再回收,浮渣中的重油組分及固體雜質吸附在焦炭上。第二種方法既節約了浮渣處理費用,又增加了油氣和焦炭的產量,因而,該處理方法被大多數煉油廠所采用。
對于富水浮渣進焦化這種處理方式,考慮到焦化裝置處理浮渣的能力及浮渣對石油焦質量的影響,要求浮渣在有良好流動性前提下,最大限度脫水,以減少浮渣總量。
在現有技術中浮渣脫水是在浮渣沉降罐中進行的。工藝流程見附圖1所示。浮渣沉降罐有一個進口,二個出口,進口位置在罐底部,出口位置分別位于罐的底部和中下部。由于浮渣是污水中的雜質及溶于水的油滴經絮凝劑絮凝形成,通過氣泡上浮而升至水面,所以剛形成的浮渣攜帶部分氣泡,密度與水非常接近,在液體中占據的體積量大。由于密度與水接近,所以浮渣所需沉降時間很長,即使通過幾天時間的沉降,仍有部分浮渣浮在表面,形成了沉降罐底部、上部是浮渣,中部是水的情況。在實際操作中,由于浮渣沉降速度慢、沒有有效的檢測手段,罐內水層與浮渣層分離后不能確定浮渣的位置,所以在罐的出口設一觀察井。浮渣從沉降罐出來首先進入觀察井,人工觀察放出來的介質是浮渣層還是水層,如果是浮渣層則進入浮渣罐,如果是水層則返回污水總入口,重新進行處理。根據操作經驗,切換水層時,則打開中下部閥門,切換浮渣時則打開底部閥門。為了便于沉降,部分企業在浮渣沉降罐中加入300~400mg/L大分子陽離子聚丙烯酰胺進行絮凝,但是,效果并不明顯。
綜上所述,現有技術有如下不足之處:
1.浮渣自然沉降后,分離出的水可能含有較多的浮渣,不能直接進生化系統進行處理。污水返回總入口后,浮渣再次進入浮選池時,易沉降在底部,不容易氣浮,影響污水處理處效果。
2.自動化程度低,準確分離浮渣困難。靠經驗操作切換浮渣中水的沉降層,并且需要人工目測觀察井,勞動強度大,效率低。
3.有機絮凝劑加入量大,絮凝效果差。有機絮凝劑加入量超過300mg/L時,浮渣才開始絮凝,形成的枝狀長鏈條絮凝體在浮渣中占的體積大,脫出的水量小,脫水后浮渣流動性差,而且有機絮凝劑的加入,增加了后期處理的難度。
4.浮渣罐在結構上使用普通的儲罐,沒有混合設備,絮凝劑與浮渣不能充分混合。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避免上述對現有技術中的不足之處,而提供一種水脫出效率高,絮凝劑用量少,脫出部分水后的浮渣依然保持較好的流動性、便于管道輸送,脫出的水浮渣含量低,可直接進入后續生化處理系統處理。
本發明的目的可以通過如下措施來達到:
本發明的含油富水浮渣的脫水處理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一、二兩級浮渣沉降罐系統對富水浮渣進行二級絮凝沉降脫水處理,其中
①所述一、二兩級浮渣沉降罐內均設有雷達液位計自動排水控制系統,
②所述一、二兩級浮渣沉降罐均每隔1-3米增設一個出水口,
③所述一、二兩級浮渣沉降罐前均設有循環泵、絮凝劑計量泵,以便于注入絮凝劑后,實現內部循環,
④所述二級沉降罐內部設有加熱盤管,罐內液體溫度控制在50~90℃之間,
⑤所述絮凝用絮凝劑是無機絮凝劑,絮凝劑的加入量為10~300mg/L。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未經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110254982.3/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