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立體影像獲取裝置無效
| 申請號: | 201110254527.3 | 申請日: | 2011-08-31 |
| 公開(公告)號: | CN102955350A | 公開(公告)日: | 2013-03-06 |
| 發明(設計)人: | 王敬中 | 申請(專利權)人: | 華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G03B35/02 | 分類號: | G03B35/02;H04N13/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立鈞成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205 | 代理人: | 臧建明 |
| 地址: | 中國臺灣新*** | 國省代碼: | 中國臺灣;7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立體 影像 獲取 裝置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影像獲取裝置,尤其涉及一種立體影像獲取裝置。
背景技術
2009年底,3D電影阿凡達的熱賣,讓許多消費者體驗3D立體影像的娛樂效果,因而帶動起3D影像的風潮。2010年從年頭到年尾,在全球各大有關的消費性電子展或顯示器展中,幾乎各大廠商都極力推展3D立體影像的產品與技術。3D立體影像的相關展示總是越來越熱鬧,各大廠商都隨著潮流開發出新的產品,也逐漸擴大到各種不同的產品項目。相關產品包含手機、數碼相機,筆記本式計算機、數碼相框,計算機屏幕、電視、數碼電子看板等等,都有3D立體影像的產品發展,也逐漸帶動著整體產業的發展潮流。
以3D數碼相機為例,廠商多采用雙影像獲取模組的設計以達成獲取立體影像的目的。詳言之,一個影像獲取模組包括一個影像感測元件以及透鏡組。在現有技術中,廠商多將兩個影像獲取模組分別設置于相機機身的兩側,以模擬人類的左右眼,進而獲得類似人眼所觀察到的立體影像。然而,現有的3D數碼相機多將兩個影像獲取模組置于同一平面,而使得兩個影像獲取模組所獲取到的影像之間僅存在水平方向的視差(parallax),進而導致其所形成的立體效果不佳。此外,現有的3D數碼相機需使用雙影像獲取模組來達成獲取立體影像的目的,此設計亦使得3D數碼相機的材料成本居高不下。
發明內容
有鑒于此,本發明提供一種立體影像獲取裝置,其材料成本低且可呈現立體效果優越的三維影像。
本發明提供一種立體影像獲取裝置,包括機殼、弧形導軌以及影像獲取模組。機殼形成容置空間?;⌒螌к壟渲糜谌葜每臻g內。影像獲取模組適于沿著弧形導軌移動。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影像獲取模組包括封裝外殼、至少一透鏡以及影像感測元件。透鏡與影像感測元件配置于封裝外殼內,且影像感測元件位于透鏡與弧形導軌之間。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立體影像獲取裝置可進一步包括影像處理單元。所述的影像處理單元與影像感測元件電性連接。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影像獲取模組沿著弧形導軌移動至第一位置并獲取右眼影像。接著,影像獲取模組順著弧形導軌移動至第二位置并獲取左眼影像。影像處理單元將右眼影像與左眼影像處理為立體影像。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透鏡與影像感測元件的相對位置可調整。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影像獲取模組具有光軸。影像感測元件適于沿著光軸移動,而透鏡固定于封裝外殼內。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影像感測元件沿著光軸朝向接近弧形導軌的方向移動至第三位置并截取第一影像。接著,影像感測元件適于沿著光軸朝向遠離弧形導軌的方向移動至第四并截取第二影像。影像處理單元將第一影像與第二影像處理為第一清晰影像。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透鏡與影像感測元件的相對位置固定。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影像獲取模組沿著弧形導軌移動至第五位置并獲取第三影像。接著,影像獲取模組沿著弧形導軌移動至第六位置并獲取第四影像。影像處理單元將第三影像與第四影像處理為第二清晰影像。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影像感測元件包括電荷耦合元件或互補式金氧半導體。
基于上述,在本發明范例實施例的立體影像獲取裝置中,影像獲取模組可沿著弧形導軌移動,而獲得具有水平視差及垂直視差的影像,進而使得立體影像獲取裝置可呈現立體效果優越的三維影像。此外,立體影像獲取裝置利用單一影像獲取模組即可達到獲取立體影像的目的,而使得立體影像獲取裝置的材料成本可大幅地降低。
為讓本發明的上述特征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實施例,并配合附圖作詳細說明如下。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一實施例的立體影像獲取裝置的示意圖。
圖2為圖1的局部區域的放大圖。
圖3為圖1的影像獲取模組位于位置P5時的放大示意圖。
圖4為圖1的影像獲取模組位于位置P6時的放大示意圖。
附圖標記:
100:立體影像獲取裝置
110:機殼
120:弧形導軌
130:影像獲取模組
132:封裝外殼
134:透鏡
136:影像感測元件
140:影像處理單元
D1、D2:方向
P1~P6:位置
R:容置空間
X:光軸
具體實施方式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華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經華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110254527.3/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電容式觸摸屏布線方法
- 下一篇:扣具及使用該扣具的電子裝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