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自動變速器有效
| 申請號: | 201110252651.6 | 申請日: | 2011-08-30 |
| 公開(公告)號: | CN102434653A | 公開(公告)日: | 2012-05-02 |
| 發明(設計)人: | 渡部英彥;藪崎功;藤井俊行;金剌學;遠山壽志;落合彰一 | 申請(專利權)人: | 加特可株式會社 |
| 主分類號: | F16H57/04 | 分類號: | F16H57/04 |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師事務所 11105 | 代理人: | 王景剛 |
| 地址: | 日本*** | 國省代碼: | 日本;JP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自動變速器 | ||
1.一種自動變速器,其特征在于,具備:
變速箱,其貯存工作油,將油面的上方空間形成為與外部氣體連通的通氣空間;
變速軸,其被所述變速箱支承,具有第一軸心,該第一軸心具有對輸入轉速進行變速的變速機構;
空轉軸,其被箱體支承在所述第一軸心的上方位置,具有第二軸心,該第二軸心具有與設于所述變速軸的輸出齒輪嚙合的空轉齒輪;
終端傳動軸,其被箱體支承在所述第一軸心和所述第二軸心的下方位置,具有第三軸心,該第三軸心具有與設于所述空轉軸上的介軸終端齒輪嚙合的差速器終端齒輪;
油盤,其設在所述變速箱上,貯存所述工作油,并且具有設在油泵的吸入口的濾油器;
內壁肋,其形成在所述變速箱中沿著所述差速器終端齒輪的差速器齒輪內壁,在所述第一軸心與上述第三軸心之間的壁面區域,提高所述終端傳動軸的軸周圍箱體強度;
返回流路,其在所述內壁肋上方位置開設有油流入口,使所述工作油從所述油流入口返回所述油盤。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動變速器,其特征在于,在從斜上方朝向所述差速器齒輪內壁觀察時,所述返回流路在與視線方向垂直的傾斜面上開設有所述油流入口。
3.如權利要求1或權利要求2所述的自動變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返回流路在所述第二軸心的下方位置、即所述內壁肋的上方位置開設有所述油流入口,在所述第二軸心與所述第三軸心之間的所述差速器齒輪內壁形成有趨近導向面,該趨進導向面接收從所述通氣空間落下來的所述工作油,將所述工作油集中并引入所述油流入口。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自動變速器,其特征在于,具備形成于所述變速箱中且具有第一整流面和第二整流面的整流部,所述第一整流面形成為沿所述差速器終端齒輪的外形的形狀,使通過所述差速器終端齒輪的旋轉而攪起移動的工作油朝向所述趨近導向面而進行整流,所述第二整流面形成為沿所述空轉齒輪外形的形狀,使通過所述空轉齒輪的旋轉而移動的工作油朝向所述趨近導向面而進行整流。
5.如權利要求1~4中任一項所述的自動變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內壁肋具有第一內壁肋和第二內壁肋,所述第一內壁肋在徑向上連接所述終端傳動軸的軸承輪轂和設于所述第一軸心周圍的油路板的安裝箱體部;所述第二內壁肋在徑向上連接所述終端傳動軸的軸承輪轂和所述變速箱的箱體凸緣部。
6.如權利要求1~5中任一項所述的自動變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變速機構是由多個行星齒輪及多個變速摩擦元件實現有級變速級的有級變速機構,
所述變速軸是配置在同一第一軸心上的變速器輸入軸和變速器輸出軸。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加特可株式會社,未經加特可株式會社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110252651.6/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輪內馬達
- 下一篇:一種過載保護傳動機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