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黃曲霉毒素B1的熒光增敏劑及其運用有效
| 申請號: | 201110250548.8 | 申請日: | 2011-08-29 |
| 公開(公告)號: | CN102331414A | 公開(公告)日: | 2012-01-25 |
| 發明(設計)人: | 馬良;張敏;張宇昊 | 申請(專利權)人: | 西南大學 |
| 主分類號: | G01N21/64 | 分類號: | G01N21/64 |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恒源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275 | 代理人: | 趙榮之 |
| 地址: | 400715*** | 國省代碼: | 重慶;85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黃曲霉 毒素 sub 熒光 增敏劑 及其 運用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化學領域的含量分析領域,特別涉及黃曲霉毒素B1的熒光檢測。
?
背景技術
黃曲霉毒素B1于?1993年被世界衛生組織(WTO)的癌癥研究機構劃定為Ⅰ類致癌物,對人類健康危害極大。我國相關的限量標準已經過多次修訂(20μg/kg),但是相對于國際上所制定的限量標準(WHO/FAO規定為15μg/kg,EU規定為2μg/kg),仍然明顯偏高,因此亟需研究AFB1衍生試劑以提高檢測靈敏度。目前常用強氧化劑三氟乙酸和鹵族元素及衍生物等,但存在需加熱、穩定性差、試劑有腐蝕性,保存壽命短等不足,研究安全而穩定的新型熒光增強劑,提高光學系統靈敏度成為研究黃曲霉毒素檢測技術的重要發展方向。
β-CD是超分子化學最重要的主體,利用β-CD及其衍生物和多類客體分子形成超分子體系過程熒光強度發生變化的特性,將其作為熒光增敏試劑的研究和應用越來越多,但β-CD是否適用于作黃曲霉毒素B1的熒光增敏劑還有待提高。另外,在食品安全高靈敏度檢測技術的開發領域,缺乏利用β-CDs三元絡合反應進行熒光增強作用的探索與研究。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種熒光增敏劑,該熒光增敏劑可以顯著提高黃曲霉毒素B1熒光檢測時的強度。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的技術方案為:
黃曲霉毒素B1的熒光增敏劑,所述黃曲霉毒素B1的熒光增敏劑由所述β-環糊精或/和β-環糊精衍生物與含有Hg2+?的溶液組成,所述β-環糊精或/和β-環糊精衍生物與Hg2+摩爾比為1-10:1。
進一步,所述β-環糊精與含有Hg2+?的溶液的摩爾濃度均為0.01mol/L,所述β-環糊精與含有Hg2+?的溶液的體積比為4:1。
進一步,所述β-環糊精衍生物為β-環糊精、2,4-二甲基-β-環糊精、羥丙基-β-環糊精、羥乙基-β-環糊精和甲基-β-環糊精中的一種或多種混合。
本發明的目的之二在于提供一種黃曲霉毒素B1三元絡合物,該三元絡合物對熒光的吸收量與黃曲霉毒素B1二元絡合物相比,顯著提高。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的技術方案:
含有所述的黃曲霉毒素B1的熒光增敏劑的黃曲霉毒素B1待測溶液。
進一步,所述黃曲霉毒素B1待測溶液為含有黃曲霉毒素B1的熒光增敏劑的甲醇水溶液,所述甲醇水溶液中甲醇的體積百分數為20-70%。
進一步,所述甲醇水溶液中甲醇的體積百分數為50%。
進一步,所述β-環糊精或/和β-環糊精衍生物與黃曲霉毒素B1的摩爾比為大于或等于300:1,所述Hg2+與黃曲霉毒素B1的摩爾比為大于或等于300:1。
本發明的目的之三在于提供一種檢測所述黃曲霉毒素B1待測溶液含量的方法,該方法靈敏度高。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的技術方案為:
檢測所述的黃曲霉毒素B1待測溶液含量的方法,將所述黃曲霉毒素B1待測溶液在最大激發波長為360-370nm,最大發射波長為432-445nm的條件下測量熒光強度,并計算黃曲霉毒素B1的含量。
進一步,所述黃曲霉毒素B1待測溶液的配制為:在黃曲霉毒素B1?的甲醇水溶液中依次加入配方量的含有Hg2+?的溶液、β-環糊精或/和β-環糊精衍生物溶液,混合均勻,得黃曲霉素B1待測溶液。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西南大學,未經西南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110250548.8/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水輪發電機的上機架防油霧結構
- 下一篇:支架式幫錨鉆機
- 一種Nd<sub>2</sub>O<sub>3</sub>-Yb<sub>2</sub>O<sub>3</sub>改性的La<sub>2</sub>Zr<sub>2</sub>O<sub>7</sub>-(Zr<sub>0.92</sub>Y<sub>0.08</sub>)O<sub>1.96</sub>復相熱障涂層材料
- 無鉛[(Na<sub>0.57</sub>K<sub>0.43</sub>)<sub>0.94</sub>Li<sub>0.06</sub>][(Nb<sub>0.94</sub>Sb<sub>0.06</sub>)<sub>0.95</sub>Ta<sub>0.05</sub>]O<sub>3</sub>納米管及其制備方法
- 磁性材料HN(C<sub>2</sub>H<sub>5</sub>)<sub>3</sub>·[Co<sub>4</sub>Na<sub>3</sub>(heb)<sub>6</sub>(N<sub>3</sub>)<sub>6</sub>]及合成方法
- 磁性材料[Co<sub>2</sub>Na<sub>2</sub>(hmb)<sub>4</sub>(N<sub>3</sub>)<sub>2</sub>(CH<sub>3</sub>CN)<sub>2</sub>]·(CH<sub>3</sub>CN)<sub>2</sub> 及合成方法
- 一種Bi<sub>0.90</sub>Er<sub>0.10</sub>Fe<sub>0.96</sub>Co<sub>0.02</sub>Mn<sub>0.02</sub>O<sub>3</sub>/Mn<sub>1-x</sub>Co<sub>x</sub>Fe<sub>2</sub>O<sub>4</sub> 復合膜及其制備方法
- Bi<sub>2</sub>O<sub>3</sub>-TeO<sub>2</sub>-SiO<sub>2</sub>-WO<sub>3</sub>系玻璃
- 熒光材料[Cu<sub>2</sub>Na<sub>2</sub>(mtyp)<sub>2</sub>(CH<sub>3</sub>COO)<sub>2</sub>(H<sub>2</sub>O)<sub>3</sub>]<sub>n</sub>及合成方法
- 一種(Y<sub>1</sub>-<sub>x</sub>Ln<sub>x</sub>)<sub>2</sub>(MoO<sub>4</sub>)<sub>3</sub>薄膜的直接制備方法
- 熒光材料(CH<sub>2</sub>NH<sub>3</sub>)<sub>2</sub>ZnI<sub>4</sub>
- Li<sub>1.2</sub>Ni<sub>0.13</sub>Co<sub>0.13</sub>Mn<sub>0.54</sub>O<sub>2</sub>/Al<sub>2</sub>O<sub>3</sub>復合材料的制備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