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雙離子提前放電避雷系統無效
| 申請號: | 201110239232.9 | 申請日: | 2011-08-19 |
| 公開(公告)號: | CN102957097A | 公開(公告)日: | 2013-03-06 |
| 發明(設計)人: | 范紀金雹;林開政;曾信智;郭建中;陳祈言 | 申請(專利權)人: | 朱淑華 |
| 主分類號: | H01T19/04 | 分類號: | H01T19/04 |
| 代理公司: | 廈門市新華專利商標代理有限公司 35203 | 代理人: | 朱凌 |
| 地址: | 中國臺灣新北市*** | 國省代碼: | 中國臺灣;7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離子 提前 放電 避雷 系統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避雷針,尤其是指一種雙離子提前放電避雷系統可防止遭受側面雷擊,進而達到全方位防止雷擊的避雷針。
背景技術
近幾年來天災氣象逐年變化越來越大,根據報導指出,全球最常打雷的國家是巴西。據統計,平均每秒鐘就會打兩次至三次的雷,等于每年打七千萬次雷,頻率之高,堪稱全球之冠。這項雷擊次數統計資料是由巴西的太空總署和美國太空總署合作,利用人造衛星在巴西的上空持續偵測四年的成果。
閃電現象,主要是當雷云產生時,負電荷在云層的下方,此時正面則感應一正電荷,空氣則成為云層與地面之間的絕緣體,當兩極之間電壓大到足以擊穿空氣時,產生一道流光,即為閃電。
雷擊是不可輕忽的三大氣象災害之一,其電壓約數十萬到數百萬伏特,閃電的中心溫度更可高達17000~25000℃,尤其現代人以相當仰賴電力科技設備,倘若是放如此巨大的能量,極可能造成難以想象的生命、財產的損失。因此,雷擊防護裝置是保護人身安全與易受電器干擾設備及文化遺產。
為降低遭雷擊的機率,發展出各式各樣的雷擊防護裝置。隨著科技發展,除了傳統的避雷針外,各式現代科技的先進避雷針,不論是那種雷擊防護系統,目的均為降低遭雷擊時所受的傷害。
在公元1752年由班杰明富蘭克林利用風箏在暴風雨中驗證出俗稱的打雷其實是一種放電現象,因而發明了避雷針,其沿用至今已有兩百多年,直到近幾十年歐美國家提出了一些加入科技的非傳統避雷針,聲稱可提前將閃電接引以及將雷電流消散在空氣中,在實驗室做了許多測試來證明非傳統型避雷針的上行先導時間比傳統避雷針還要來的快,是利用尖端放電現象,當帶有負電荷的閃電即落下時,避雷針感應到正電荷并引導閃電,釋放于大地;ESE避雷針(Early?Streamer?Emission提前放電技術),其原理與傳統避雷針相似,但因裝有提前放電裝置,使其尖端放電的時間會比傳統避雷針的放電時間要來的快。
如圖1所示,為一傳統避雷針使用時的示意圖。傳統避雷針A由于無離子尖端放電被動式保護,因此所能防護的范圍相當狹小,當閃電超出一定范圍時,避雷針無法有效的導引閃電,容易造成傳統避雷針周邊遭受雷擊的現象。
如圖2所示,為一習知ESE避雷針使用時的示意圖。習知的ESE避雷針B,雖然于尖端設有離子尖端放電被動式保護系統。習知的ESE避雷針也僅于尖端位置設置有一主針,雖然ESE避雷針較傳統避雷針具有較大的防護范圍。
以高15公尺的建筑物以及高5公尺的避雷針來說,傳統的避雷針大概的防護范圍約為方圓35公尺;而ESE避雷針的防護范圍約為方圓48公尺。
不論是傳統避雷針A或是ESE避雷針B,其主要僅能透過避雷針的尖端,來釋放出正電荷,如此,僅能局部的范圍內導引閃電。若是由超出該些范圍的閃電,即無法有效的導引至避雷針上,尤其在高樓林立的都市中,若是閃電的位置,超過避雷針的有效范圍,將會造成雷電擊中大樓的現象,因而造成了電器的損壞,或是造成人員的傷亡。
有鑒于此,本發明人針對上述避雷針結構設計上未臻完善所導致的諸多缺失及不便,而深入構思,且積極研究改良試做而開發設計出本案。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具有雙離子提前放電避雷系統,可全方位防止雷擊的避雷針。
為了達成上述目的,本發明的解決方案是:
一種雙離子提前放電避雷系統,其包含:
一主針總成,該主針總成包含有一主針本體以及一主針,該主針設于該主針本體的上端;以及,一副針總成,該副針總成設于該主針總成的下方,包含有一副針本體以及多個設于該副針本體上方的副針。
上述雙離子提前放電避雷系統還包含有一固定座總成,設于該副針總成的下方。
上述雙離子提前放電避雷系統還包含有一連接桿,該連接桿連接于該主針本體與該副針本體間。
上述主針本體還包含一第一上殼體、一第一下殼體、多個第一放電華司盤以及多個第一隔絕華司,多個該第一放電華司盤設于該第一上殼體、第一下殼體間,其每一該第一放電華司盤間,利用一第一隔絕華司加以間隔,且該主針設于該第一上殼體上方。
上述主針還包含有一尖針以及一主針連接桿,該主針連接桿的一端設于該第一上殼體上方,該尖針則設于該主針連接桿的另一端。
上述主針還包含有一主針連接環,該主針連接環套設于該主針與該主針連接桿間。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朱淑華,未經朱淑華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110239232.9/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