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陶瓷煙氣多污染物協同凈化復合吸收劑及制備方法和應用有效
| 申請號: | 201110236670.X | 申請日: | 2011-08-17 |
| 公開(公告)號: | CN102302896A | 公開(公告)日: | 2012-01-04 |
| 發明(設計)人: | 岑超平;方平;唐志雄;陳定盛;陳志航 | 申請(專利權)人: | 環境保護部華南環境科學研究所 |
| 主分類號: | B01D53/78 | 分類號: | B01D53/78;B01D53/96;B01D53/60;B01D53/64;B01D53/68 |
| 代理公司: | 廣州市華學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44245 | 代理人: | 裘暉 |
| 地址: | 510655 廣東***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陶瓷 煙氣 污染物 協同 凈化 復合 吸收劑 制備 方法 應用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大氣污染控制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陶瓷煙氣多污染物協同凈化復合吸收劑及其制備方法和在陶瓷行業煙氣污染控制中的應用。
背景技術
我國是世界陶瓷最大生產國,陶瓷產量占世界總產量的60%以上。陶瓷工業在為我國經濟建設做出重大貢獻的同時,也帶來嚴重的大氣污染問題。一般陶瓷行業生產排放的大氣污染物主要來源于粉料制備干燥的噴霧干燥塔煙氣(污染物主要為粉塵、SO2、NOX)和燒成及烤花的成品窯煙氣(污染物主要為SO2、NOX、氟化物、氯化物和重金屬),據不完全統計每年我國陶瓷行業向大氣排放的粉塵超過30萬噸,SO2超過100萬噸,NOX超過70萬噸,此外還有大量的氟化物、氯化物和重金屬(鉛、鎘、鎳)等。如此大量的SO2、NOX等污染物的排放不僅對我國大氣環境造成嚴重污染,而且威脅人們的身體健康,尤其是隨煙氣排放的重金屬會導致人們患肺癌、喉癌和鼻咽癌的幾率增加,排放的氟化物會對人體的呼吸系統、皮膚、骨骼等造成嚴重損傷。狀況不容樂觀,迫切需要進行控制和治理。
目前,陶瓷行業已被列入國家環保規劃重點治理的行業之一。然而現階段國內大多數陶瓷企業還未對大氣污染物排放進行治理,僅部分企業采用旋風除塵及簡易濕式脫硫除塵等技術,安裝了簡單的脫硫、除塵等設施,開展粉塵、SO2等一、兩種污染物單一控制。而對于煙氣中NOX、氟化物、氯化物及重金屬(鉛、鎘、鎳)等污染物的排放控制尚未考慮,缺乏相關的技術儲備。與國內相比,西方發達國家在陶瓷行業污染治理技術的研究和應用方面起步較早,已形成較為完善的陶瓷煙氣污染治理技術體系,如目前歐盟等發達國家主要采用以源頭控制為主(如采用清潔原料和改進生產工藝)末端煙氣治理為輔的控制工藝,其中應用較多的末端煙氣治理方式主要是單污染物控制,主要用于除塵、脫硫和NOX控制,如采用“袋式除塵+濕法脫硫+吸附脫硝”等。也有采用多污染物協同控制技術,但多為2-3種污染物協同處理,如采用濕式吸收法同時凈化SO2、氟化物和氯化物;采用布袋除塵器或靜電除塵器同時控制粉塵、氟化物和重金屬等。上述工藝雖然能有效的去處各種污染物,但該種工藝存在處理單元多、工藝復雜、占地面積大、成本高及管理麻煩等諸多問題,不適合我國國情。隨著我國《陶瓷工業污染物排放標準》(GB25464-2010)于2010年10月1日的頒布和實施,國家對陶瓷行業主要污染物粉塵、SO2、NOX、氟化物、氯化物、重金屬等排放實施嚴格限值,現有的鍋爐煙氣控制技術已不能滿足我國陶瓷煙氣多污染凈化要求,而國外的單污染聯合控制技術又不適合我國國情,因此迫切需要開發新的陶瓷煙氣多污染物控制技術。結合目前國內外陶瓷行業煙氣治理技術的發展現狀和趨勢,可見采用多污染物協同控制技術是其主要發展方向。為此,本發明基于目前國內陶瓷行業濕法脫硫技術廣泛應用的現狀,通過研發新型高效復合吸收劑,即采用“尿素+堿+添加劑”復合吸收劑在同一吸收設備上同時高效的吸收去除煙氣中的粉塵、SO2、NOX、氟化物、氯化物及重金屬(鉛、鎘、鎳)等污染物,實現陶瓷煙氣多污染物濕法協同凈化。本發明具有工藝設備簡單、占地面積小、投資和運行成本低、易控制管理等優點,是一種較為理想的陶瓷煙氣多污染物協同控制技術。
發明內容
為了解決上述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不足之處,本發明的首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陶瓷煙氣多污染物協同凈化復合吸收劑。該復合吸收劑是針對陶瓷煙氣中的粉塵、SO2、NOX、氟化物、氯化物和重金屬(鉛、鎘和鎳)等多污染物協同凈化的高效復合吸收劑,該復合吸收劑原料來源廣泛、成本低廉。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環境保護部華南環境科學研究所,未經環境保護部華南環境科學研究所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110236670.X/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