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戶外天然氣燃燒器有效
| 申請號: | 201110235312.7 | 申請日: | 2011-08-16 |
| 公開(公告)號: | CN102330977A | 公開(公告)日: | 2012-01-25 |
| 發明(設計)人: | 朱國平;陸政;虞文竹;譚天均;張巖 | 申請(專利權)人: | 上海集焰節能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F23D14/00 | 分類號: | F23D14/00;F23D14/70 |
| 代理公司: | 上海思微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31237 | 代理人: | 鄭瑋 |
| 地址: | 200235 上海市*** | 國省代碼: | 上海;3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戶外 天然氣 燃燒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景觀用戶外天然氣燃燒器。
背景技術
長明火的火焰的顏色應為燃氣不完全燃燒時的橙紅色,火焰形態因隨空氣流動而變化;火焰高度一般在300-500mm范圍,以取得良好的視覺效果。因長明火一般設于戶外,除應用于景觀外,還應用于某些重要場合(如紀念地和某些儀式),要求燃燒器具有抗惡劣氣候的性能。
要達到火焰的顏色和形態要求,一般采用擴散燃燒方式,但目前的燃燒器無抵御風雨等惡劣氣候的能力,尤其是在火焰高度要求較低的情況下。并且由于燃氣流速較快,單位時間耗能較高。
天然氣的主要成分為CH4(甲烷),其燃燒勢較低,燃燒速度慢,層流擴散燃燒時火焰無明顯煙炱,易產生積碳,一般不能應用于實際。
發明內容
本發明提供一種戶外天然氣燃燒器,以克服現有技術存在的上述缺陷。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一種戶外天然氣燃燒器,包括殼體、底座和燃氣進氣口,其特征在于,還包括中心排水管和上蓋,所述殼體下端與底座相連,殼體上端近端部設置一環體,所述上蓋外邊沿向下凸出,該凸出與環體形成一倒U形燃氣通道,所述上蓋上部設置有一凹體,所述中心排水管上端與凹體底部相連通,中心排水管下端與底座相連通,所述燃氣進氣口設置在底座上,并且位于殼體和中心排水管之間。
本發明采用自然擴散燃燒方式,將圓形火孔變為環形火孔,且火口的方向為徑向。燃氣從燃氣進氣口流出,向上至上蓋與殼體間組成的環形火口燃燒,燃氣出火口前,有三個90°方向的折返。
工作時,當風力增大時,在風向作用的一側,由于火孔內部為迷宮式,空氣無法進入燃燒器內部,在風力作用的另一側火孔處,可形成一風速相對較低的區域,形成氣流滯留區,保持火焰的燃燒。當突降暴雨,大量雨水落于燃燒器上時,上蓋使得雨水無法進入燃燒器內部,燃燒器頂部的雨水流入上蓋上部的凹體,通過中心排水管排出,不會流向殼體,避免雨水遇高溫燃燒器產生的大量蒸汽使長明火缺氧熄滅。本發明特別適用于天然氣作為燃氣的戶外燃燒器。當使用天然氣時,由于采用環形火口,使其擁有較大的燃氣出口面積,同時適當強化燃氣與空氣的混合過程,減少積碳。此外,本發明燃燒器與傳統燃燒器相比,大大減少了燃氣的能耗,傳統燃燒器每小時耗氣(以天然氣為例)大約為8立方,而本發明燃燒器僅為2~3立方/小時。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2a~2c是本發明不同結構擾流板的平面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給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以詳細說明本發明的技術方案。
如圖1,一種戶外天然氣燃燒器,包括殼體1、底座3和燃氣進氣口301,其特征在于,還包括中心排水管2和上蓋4,所述殼體1下端與底座3相連,殼體1上端近端部設置一環體101,所述上蓋4外邊沿向下凸出,該凸出與環體101形成一倒U形燃氣通道,所述上蓋4上部設置有一凹體401,所述中心排水管2上端與凹體401底部相連通,中心排水管2下端與底座3相連通,所述燃氣進氣口301設置在底座3上,并且位于殼體1和中心排水管2之間。
工作時,燃氣從燃氣進氣口301進入,向上至上蓋與殼體間組成的環形火口燃燒,燃氣出火口前,有三個90°方向的折返。
作為優選方案,在所述燃氣進氣口301水平上方還設置一擾流板5,所述擾流板5一端固定在所述中心排水管2上。燃氣向上經過擾流板阻攔后在腔體內形成均勻氣流。
優選的,所述擾流板5為一中空圓盤(如圖2a),中心穿過所述中心排水管2,所述擾流板5與殼體1間有空隙。燃氣從擾流板5和殼體1空隙間流出。
如圖2b,作為另一種優選方案,所述擾流板5為一中空圓盤,中心穿過所述中心排水管2,所述擾流板5上設置若干孔洞。燃氣從孔洞中均勻流出。
如圖2c,作為另一種優選方案,所述擾流板5為實心長條狀擋板,所述擾流板5優選設置有4~10個。燃氣從擋板空隙間均勻流出。
優選的,所述燃氣進氣口301有2~4個。多個燃氣進氣口可更好的調節燃氣的進氣量從而調節火焰大小和飄逸形態;此外當某一個燃氣進氣口堵塞或燃氣停止供氣時,其他進氣口可繼續工作,保持燃燒器火焰的持續燃燒。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上海集焰節能科技有限公司,未經上海集焰節能科技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110235312.7/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