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明專利]飛機APU成套隔振器的性能測試方法和測試掛架有效
| 申請?zhí)枺?/td> | 201110232651.X | 申請日: | 2011-08-15 |
| 公開(公告)號: | CN102419245A | 公開(公告)日: | 2012-04-18 |
| 發(fā)明(設(shè)計)人: | 呂奇峰;高鵬;姚平安;奚振 | 申請(專利權(quán))人: | 中國航空工業(yè)集團公司西安飛機設(shè)計研究所 |
| 主分類號: | G01M7/06 | 分類號: | G01M7/06;G01D11/30 |
| 代理公司: | 中國航空專利中心 11008 | 代理人: | 梁瑞林 |
| 地址: | 710089 陜*** | 國省代碼: | 陜西;61 |
| 權(quán)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guān)鍵詞: | 飛機 apu 成套 隔振器 性能 測試 方法 掛架 | ||
1.飛機APU成套隔振器的性能測試方法和測試掛架,成套隔振器由尾隔振器[12]、右隔振器[13]和左隔振器[14]組成;尾隔振器隔振主體[12a]的下部有尾隔振器連接接頭[12d],尾隔振器隔振主體[12a]的上部有尾隔振器第一耳片[12b]和尾隔振器第二耳片[12c],在裝機狀態(tài)下,尾隔振器連接接頭[12d]與APU尾部的連接點連接,尾隔振器第一耳片[12b]通過尾隔振器第一拉桿與APU艙內(nèi)的尾隔振器第一支座連接,尾隔振器第二耳片[12c]通過尾隔振器第二拉桿與APU艙內(nèi)的尾隔振器第二支座連接;右隔振器隔振主體[13a]的下部有右隔振器連接接頭[13d],右隔振器隔振主體[13a]的上部有右隔振器第一耳片[13b]和右隔振器第二耳片[13c],在裝機狀態(tài)下,右隔振器連接接頭[13d]與APU右側(cè)的連接點連接,右隔振器第一耳片[13b]通過右隔振器第一拉桿與APU艙內(nèi)的右隔振器第一支座連接,右隔振器第二耳片[13c]通過右隔振器第二拉桿與APU艙內(nèi)的右隔振器第二支座連接;左隔振器隔振主體[14a]的下部有左隔振器連接接頭[14d],左隔振器隔振主體[14a]上有左隔振器第一耳片[14b]和左隔振器第二耳片[14c],左隔振器隔振主體[14a]的上部有左隔振器第三耳片[14e],在裝機狀態(tài)下,左隔振器連接接頭[14d]與APU左部的連接點連接,左隔振器第一耳片[14b]通過左隔振器第一拉桿與APU艙內(nèi)的左隔振器第一支座連接,左隔振器第二耳片[14c]通過左隔振器第二拉桿與APU艙內(nèi)的左隔振器第二支座連接,左隔振器第三耳片[14e]通過左隔振器第三拉桿與APU艙內(nèi)的左隔振器第三支座連接;其特征在于,測試的步驟如下:
1.1、將APU吊掛到測試掛架上:尾隔振器連接接頭[12d]與APU尾部的連接點通過螺栓連接,尾隔振器第一耳片[12b]通過尾隔振器第一拉桿與測試掛架的尾隔振器第一支座[7]連接,尾隔振器第二耳片[12c]通過尾隔振器第二拉桿與測試掛架的尾隔振器第二支座[9]連接;右隔振器連接接頭[13d]與APU右側(cè)的連接點通過螺栓連接,右隔振器第一耳片[13b]通過右隔振器第一拉桿與測試掛架的右隔振器第一支座[11]連接,右隔振器第二耳片[13c]通過右隔振器第二拉桿與測試掛架的右隔振器第二支座[10]連接;左隔振器連接接頭[14d]與APU左部的連接點通過螺栓連接,左隔振器第一耳片[14b]通過左隔振器第一拉桿與測試掛架的左隔振器第一支座[5]連接,左隔振器第二耳片[14c]通過左隔振器第二拉桿與測試掛架的左隔振器第二支座[6]連接,左隔振器第三耳片[14e]通過左隔振器第三拉桿與測試掛架的左隔振器第三支座[8]連接;APU在測試掛架上的安裝姿態(tài)與裝機狀態(tài)相同,尾隔振器[12]、尾隔振器第一拉桿和尾隔振器第二拉桿、右隔振器[13]、右隔振器第一拉桿和右隔振器第二拉桿以及左隔振器[14]、左隔振器第一拉桿、左隔振器第二拉桿和左隔振器第三拉桿的安裝姿態(tài)都與裝機狀態(tài)相同;將APU的進氣口與進氣道連通,出氣口與排氣系統(tǒng)連通,供油口與供油管路連通;
1.2、安裝測試傳感器:在尾隔振器隔振主體[12a]的上部平面上粘接第一三向加速度傳感器,在APU尾部的連接點處粘接第二三向加速度傳感器,在右隔振器隔振主體[13a]的上部平面粘接第三三向加速度傳感器,在右隔振器連接接頭[13d]的螺栓上粘接第四三向加速度傳感器,在左隔振器隔振主體[14a]的上部平面粘接第五三向加速度傳感器,在左隔振器連接接頭[14d]的螺栓上粘接第六三向加速度傳感器,6個三向加速度傳感器分別通過測試線纜與測試計算機連接;
1.3、隔振器性能測試:APU開車,以APU開車時自身的振動作為振源,通過6個三向加速度傳感器采集APU開車時自身的振動信號,輸入測試計算機進行對比分析,得到每個隔振器的隔振性能。
2.用于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飛機APU成套隔振器的性能測試方法的測試掛架,其特征在于,測試掛架由空心方鋼制成的底框、后立框、前立框、框間加強筋[15]、頂部縱梁[4]和固定在測試掛架上的支座組成;
(1)底框由2個底框長邊[1a]、2個底框?qū)掃匸1c]和2個底框加強筋[1b]組成,2個底框長邊[1a]和2個底框?qū)掃匸1c]焊接稱為矩形邊框,2個的兩端分別與2個底框長邊[1a]焊接為整體,2個底框加強筋[1b]與底框?qū)掃匸1c]平行;
(2)后立框由2個后立框立柱[2a]、1個后立框橫梁[2b]、2個后立框后加強筋[2c]、2個后立框上加強筋[2d]和2個后立框下加強筋[2e]組成,2個后立框立柱[2a]和后立框橫梁[2b]焊接為后龍門框架,后龍門框架兩個立柱分別與底框長邊[1a]的上表面垂直焊接,焊接處與靠近底框后寬邊的底框加強筋對應(yīng),后立框后加強筋[2c]的兩端分別與底框長邊[1a]的后端頭和后立框立柱[2a]焊接,2個后立框上加強筋[2d]的兩端分別與2個后立框立柱[2a]的上部和后立框橫梁[2b]焊接,2個后立框下加強筋[2e]的兩端分別與2個后立框立柱[2a]的下部和底框加強筋[1b]焊接;
(3)前立框由2個前立框立柱[3a]、1個前立框橫梁[3b]、2個前立框前加強筋[3c]、2個前立框上加強筋[3d]和2個前立框下加強筋[3e]組成,2個前立框立柱[3a]和前立框橫梁[3b]焊接為前龍門框架,前龍門框架兩個立柱分別與底框長邊[1a]的上表面垂直焊接,焊接處與靠近底框前寬邊的底框加強筋對應(yīng),前立框前加強筋[3c]的兩端分別與底框長邊[1a]的前端頭和前立框立柱[3a]焊接,2個前立框上加強筋[3d]的兩端分別與2個前立框立柱[3a]的上部和前立框橫梁[3b]焊接,2個前立框下加強筋[3e]的兩端分別與2個前立框立柱[3a]的下部和底框加強筋[1b]焊接;
(4)框間加強筋位于后立框和前立框之間,框間加強筋由上框間加強筋[15a]和下框間加強筋[15b]組成,上框間加強筋[15a]的兩端分別與后立框立柱[2a]的上部和前立框立柱[3a]的中部焊接,下框間加強筋[15b]的兩端分別與前立框立柱[3a]的中部和底框長邊[1a]焊接;
(5)由3個縱梁組成,位于左右兩邊的兩個縱梁的兩端分別與前立框橫梁[3b]的端頭和后立框后橫梁[2b]的端頭焊接,中間縱梁的兩端分別與前立框橫梁[3b]的中部偏左處和后立框橫梁[2b]的中部偏左處焊接,三根縱梁分別與底框長邊[1a]平行;
(6)尾隔振器第一支座[7]位于后立框橫梁[2b]的左部,尾隔振器第二支座[9]位于右邊的后立框上加強筋[2d]上,右隔振器第一支座[11]位于右邊的前立框上加強筋[3d]上,右隔振器第二支座[10]位于右邊的后立框上加強筋[2d]上、右隔振器第一支座[11]的下面,左隔振器第一支座[5]位于左邊的后立框立柱[2a]上,左隔振器第二支座[6]位于左邊的前立框立柱[3a]上,左隔振器第三支座[8]位于頂部縱梁[4]的中間縱梁上。
該專利技術(shù)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shù)是否侵權(quán)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quán)人授權(quán)。該專利全部權(quán)利屬于中國航空工業(yè)集團公司西安飛機設(shè)計研究所,未經(jīng)中國航空工業(yè)集團公司西安飛機設(shè)計研究所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quán)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yè)授權(quán)和技術(shù)合作,請聯(lián)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110232651.X/1.html,轉(zhuǎn)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wǎ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