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明專利]復劑型藥劑瓶有效
| 申請?zhí)枺?/td> | 201110225503.5 | 申請日: | 2011-08-08 |
| 公開(公告)號: | CN102920599B | 公開(公告)日: | 2016-11-02 |
| 發(fā)明(設計)人: | 吳國城 | 申請(專利權)人: | 吳振文 |
| 主分類號: | A61J1/00 | 分類號: | A61J1/00 |
| 代理公司: | 廈門市新華專利商標代理有限公司 35203 | 代理人: | 朱凌 |
| 地址: | 中國臺灣高雄市*** | 國省代碼: | 中國臺灣;7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劑型 藥劑 | ||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有關于一種復劑型藥劑瓶,特別是一種可將多種注射藥劑分開儲放,并于使用前混合以供注射器抽取的復劑型藥劑瓶。
背景技術
請參閱圖1,中國臺灣公開第200730166號《不具有旁通道的雙腔容器》專利案,揭示了一種藥劑瓶9,其于一個管狀本體91的上、下兩端,分別設置一個上扣合件92及一個下扣合件93,并于該本體91中設置高度為H的一個隔離塞94,使得該隔離塞94與上扣合件92之間形成一個上容室95,且該隔離塞94與下扣合件93之間形成一個下容室96;該上容室95及該下容室96中分別裝有藥劑。其中,該藥劑瓶9的上扣合件92下端,另設有長度為L的中空針97,該中空針97于尖端的相反端處具有至少一個開口971,且L>H。
據(jù)此結構,使用者可通過推壓上扣合件92,使中空針97刺穿隔離塞94,令上容室95中的藥劑從中空針97的開口971流至下容室96,致使藥劑瓶9中的兩種藥劑在該下容室96中完成混合。
然而,當中空針97刺穿隔離塞94時,從隔離塞94上切割下來的碎屑易塞卡在中空針97的內(nèi)部,使得上容室95中的藥劑不易流向下容室96,因此該藥劑瓶9混合藥劑的效率并不理想。再者,該藥劑瓶9的本體91與上扣合件92、下扣合件93及隔離塞94之間,均形成密合狀態(tài);也即,該上容室95與下容室96中將維持有一定的壓力,使得按壓該上扣合件92向本體91內(nèi)部移動的動作不易實施,欲使中空針97刺穿隔離塞94更不容易,故該藥劑瓶9存在有操作不便的問題。
再請參閱圖2,中國臺灣公開第200722072號《在圓柱體內(nèi)的不具有旁通道的雙腔容器》專利案,揭示了另一種藥劑瓶8,其于一個管狀本體81的上、下兩端,分別設置一個上扣合件82及一個下扣合件83,并于該本體81中設置一個隔離塞84,使得該隔離塞84與上扣合件82之間形成一個上容室85,且該隔離塞84與下扣合件83之間形成一個下容室86;該上容室85及該下容室86中分別裝有藥劑。其中,該隔離塞84設有軸向貫穿的一個開口841,且該開口841具有一個上部841a及一個下部841b,該上部841a的徑向斷面寬度小于該下部841b的徑向斷面寬度,且該上部841a中塞合有一個成形部件87。
上述藥劑瓶8的設計理念,欲提供使用者通過推壓上扣合件82而對上容室85加壓,使成形部件87從隔離塞84的開口841的上部841a中脫離,而落至隔離塞84的開口841的下部841b,以連通該本體81的上容室85與下容室86,致使藥劑瓶8中的兩種藥劑在該下容室86中完成混合。
然而,同于前例,該藥劑瓶8的上容室85與下容室86中維持有一定的壓力,使得按壓該上扣合件82向本體81內(nèi)部移動的動作不易實施。此外,按壓該上扣合件82時,上容室85中增加的壓力會均勻地施于隔離塞84頂部,而不會僅對該成形部件87加壓,且該藥劑瓶8的本體81內(nèi)部并無設置任何限制隔離塞84不能向下移動的結構,因此該隔離塞84受壓時,該成形部件87并不易從隔離塞84中脫離,故該藥劑瓶8也存在有混合藥劑的效率不理想的問題。
再者,前述二藥劑瓶9、8在操作時,還需額外搭配使用一個細長狀的工具,以按壓上扣合件92、82向本體91、81內(nèi)部移動,故操作便利性較差。
又,再請參閱圖3a、3b,美國公告第6021892號《Device?for?packaging?a?product?comprising?constituents?which?must?be?stored?separately?and?mixed?just?before?use?of?the?product》專利案揭示一種容器7,該容器7內(nèi)部形成上下相鄰的二容室71a、71b,該二容室71a、71b之間形成一個開口72,該開口72以一個隔片73封閉以分隔該二容室71a、71b,該隔片73向上延伸一個桿體74,該桿體74頂部可分離地連接至一個可變形區(qū)75,該可變形區(qū)75凸伸于該容器7頂部。
據(jù)此結構,使用者可通過按壓容器7頂部的可變形區(qū)75,使桿體74與隔片73產(chǎn)生位移而脫離二容室71a、71b之間的開口72,令容器7的二容室71a、71b相連通,以混合二容室71a、71b中的物質。
然而,該容器7的內(nèi)部結構復雜,制造成本較高;且若延伸設置呈具有三個以上容室的容器7時,其實施時易發(fā)生脫離上方開口72的桿體74或隔片73遮蓋住下方開口72的情況,導致各容室之間的連通效果不佳,需不斷搖晃容器7,方可使各容室中的物質均勻混合,因此使用便利性較差。
發(fā)明內(nèi)容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吳振文,未經(jīng)吳振文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yè)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lián)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110225503.5/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wǎng)。
- 上一篇:一種用于鉆頭連接的套筒
- 下一篇:一種組合式削坡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