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明專利]一種治療流行性腮腺炎的外用藥物無效
| 申請?zhí)枺?/td> | 201110222768.X | 申請日: | 2011-07-31 |
| 公開(公告)號: | CN102247494A | 公開(公告)日: | 2011-11-23 |
| 發(fā)明(設計)人: | 王慧麗 | 申請(專利權(quán))人: | 王慧麗 |
| 主分類號: | A61K36/86 | 分類號: | A61K36/86;A61K9/14;A61P31/14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252300 山*** | 國省代碼: | 山東;37 |
| 權(quán)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guān)鍵詞: | 一種 治療 流行性腮腺炎 外用 藥物 | ||
技術(shù)領域
本發(fā)明屬于純中藥技術(shù)領域,具體地說是一種治療流行性腮腺炎的外用藥物。
背景技術(shù)
腮腺炎又稱撐耳環(huán)、豬頭腮等,是由腮腺炎病毒侵犯腮腺引起的急性呼吸傳染病,是兒童和青少年中常見的呼吸道傳染病,腮腺的非化膿性腫脹疼痛為突出的病征。腮腺炎屬于中醫(yī)的“痄腮”、“大頭瘟”、“含腮瘡”等的范疇。西醫(yī)主要用腮腺炎三聯(lián)疫苗,抗菌素,抗病毒藥治療,但其效果不理想,有效率低,治愈慢,而且易產(chǎn)生抗藥性,有副作用。中醫(yī)多用荊防敗毒散(攝生眾妙方)、五味消毒飲(醫(yī)宗金鑒)加減治療,或用金黃散(醫(yī)宗金鑒)外敷,效果也不理想,治愈率低,治愈慢的缺點。
發(fā)明內(nèi)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治療流行性腮腺炎的外用藥物,使用方便,效果好,有效率高,治愈率高,不易復發(fā)的能迅速治愈流行性腮腺炎的藥物。
本發(fā)明的技術(shù)方案是這樣實現(xiàn)的,一種治療流行性腮腺炎的外用藥物,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下述重量份的中藥原料組成的,蒲公英10、仙人掌12、馬齒莧12、崗梅10、三椏苦10、紫花地丁10、大青葉10、板藍根10、金花草10、薄荷12。將以上中藥原料混合均勻共粉碎過300目篩的藥粉收瓶備用。
使用方法:取適量藥粉用適量生蜂蜜或用適量雞蛋清調(diào)成稠糊狀,外敷在患處。
治療療程:1-2天為1個療程,輕者,1個療程可治愈,重者,2個療程可治愈。
治療效果:有效率100%,治愈率在98%。
本發(fā)明的藥物機理如下:
蒲公英:味苦、甘,性寒。入肝腎經(jīng)。具有清熱解毒,消癰散結(jié)的功效。參考(中醫(yī)方藥學,廣東中醫(yī)學院編,廣東人民出版社,1973年6月第1版第1次印發(fā),見166頁)
馬齒莧:味酸,性微寒。具有清熱解毒,消癰腫的功效。(同上,見195頁)
崗梅:味甘、微苦,性涼。具有清熱生津,利咽喉,散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同上,見141-142頁)
三椏苦:味苦,性寒。氣香。具有清熱瀉火,行氣止痛,燥濕止癢的功效。(同上,見144-145頁)
紫花地丁:味苦、辛,性寒。入心、肝經(jīng)。具有清熱解毒,消癰腫的功效。(同上,見165頁)
大青葉:味苦,性寒。入心、胃、肺經(jīng)。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斑的功效。(同上,見167-168頁)用于防治瘟疫及疫毒證,如,痄腮(腮腺炎)。
板藍根:味苦,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清利咽喉的功效。(同上,見168頁)用于治療大頭瘟疫,痄腮(腮腺炎)。
金花草:味微苦,性微寒。具有清熱解毒,清熱利濕的功效。(同上,見200-201頁)
薄荷:味辛,性涼。氣濃香。入肺、肝經(jīng)。具有疏散風熱,清頭目,利咽喉,透疹,疏肝開郁的功效。(同上,見83頁)
仙人掌:味淡,性寒,具有行氣活血,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健脾止瀉,安神利尿的功效。參考清代趙學敏著的《本草綱目拾遺》。
按,方中用蒲公英、紫花地丁、大青葉、板藍根清熱解毒,消癰散結(jié)為主,治耳下腮部漫腫,堅硬作痛,腮腺局部紅、腫、痛、熱,耳前耳后腫,頰腫,咽喉腫痛,面正赤;輔以仙人掌、馬齒莧、崗梅、三椏苦、金花草清熱瀉火,散瘀消腫,清熱利濕,同時增強蒲公英、紫花地丁、大青葉、板藍根清熱解毒,消癰散結(jié)的作用,故能迅速消祛耳下腮部漫腫,堅硬作痛,腮腺局部紅、腫、痛、熱,耳前耳后腫,頰腫,咽喉腫痛,發(fā)熱、面正赤;用薄荷者,因薄荷味辛,辛能透皮膚,能引藥力滲透皮膚,又有疏散風熱,清頭目,利咽喉之功,故諸藥相合,相得益彰,具有清熱解毒,消癰散結(jié)之功,迅速治愈腮腺炎。
本發(fā)明的藥物具有清熱解毒,消癰散結(jié)之功能。
本發(fā)明的藥物適用于腮腺炎。
主治:由腮腺炎引起的耳下腮部漫腫,堅硬作痛,腮腺局部紅、腫、痛、熱,耳前耳后腫,頰腫,咽喉腫痛,面正赤,發(fā)熱。
中醫(yī)認為腮腺炎是感受風濕邪毒所致。其發(fā)病機理為:風熱上攻,阻遏少陽;膽熱犯胃,氣血虧滯和虧損,痰瘀阻留;邪退正虛,氣陰虧耗等。因足少陽之脈起于內(nèi)眥,上底頭角下耳后,繞耳而行,故見耳下腮部漫腫,堅硬作痛,腮腺局部紅、腫、痛、熱,耳前耳后腫,頰腫,咽喉腫痛,面正赤,發(fā)熱。應以清熱解毒,消癰散結(jié)為治則,方能迅速治愈腮腺炎。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取蒲公英10、仙人掌12、馬齒莧12、崗梅10、三椏苦10、紫花地丁10、大青葉10、板藍根10、金花草10、薄荷12。將以上中藥原料混合均勻共粉碎過300目篩的藥粉收瓶備用。
該專利技術(shù)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shù)是否侵權(quán)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quán)人授權(quán)。該專利全部權(quán)利屬于王慧麗,未經(jīng)王慧麗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quán)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yè)授權(quán)和技術(shù)合作,請聯(lián)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110222768.X/2.html,轉(zhuǎn)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wǎ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