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接入階段功率控制方法及裝置在審
| 申請號: | 201110219922.8 | 申請日: | 2011-08-02 |
| 公開(公告)號: | CN102917452A | 公開(公告)日: | 2013-02-06 |
| 發明(設計)人: | 謝向文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H04W52/18 | 分類號: | H04W52/18 |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識產權代理有限責任公司 11240 | 代理人: | 余剛;梁麗超 |
| 地址: | 518057 廣***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接入 階段 功率 控制 方法 裝置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通信領域,具體而言,涉及一種接入階段功率控制方法及裝置。
背景技術
無線通信系統中,基站是指給終端提供服務的設備,基站通過上下行鏈路與終端進行通信。下行是指基站到終端的方向,上行是指終端到基站的方向。多個終端可同時通過上行鏈路向基站發送數據,也可以同時通過下行鏈路從基站接收數據。
正交頻分多址(Orthogonal?Frequency?Division?Multiple?Access,簡稱為OFDM)技術由于能夠有效對抗多徑干擾和窄帶干擾、頻譜效率高而成為了無線通信物理層技術的主流技術,OFDMA+MIMO技術相比第3代的CDMA技術具有天然的技術優勢,更適合于寬帶移動通信系統。WiMAX采用OFDMA技術為物理層核心技術且兼顧移動性和寬帶特征的WiMAX802.16e標準和正在制定中的802.16m標準。
無線通信系統(例如,采用OFDM技術的系統)中,功率控制的目的有以下三個:
1)克服無線信道的慢衰落對信號的影響。
主要目的是克服無線信道慢衰落和干擾中變化緩慢的部分對信號質量的影響,快衰落和干擾中變化劇烈的部分通過交織編碼來克服。
2)防止功率攀比上升,降低系統總的干擾水平。
任何一個信道的發射功率都會造成對其他信道的干擾,當系統處理功率穩定點時,任何的功率提升都會造成對其他用戶的功率攀比上升,從而造成整網干擾的大幅上升,功率控制通過控制信道的發射功率,使全網的發射功率處于一個有解的最小點或準最小點,從而降低系統內的干擾水平,提高系統的容量。
3)在滿足通信質量要求的前提下盡量減少發射功率。
功率控制技術是一種優化技術,優化的目標是滿足通信質量要求(帶寬、誤碼率、誤幀率)的條件下盡量減少發射功率。
功率控制是對載波功率進行控制,802.16e協議中規定了子載波相同功率譜密度(PSD,power?spectral?density)準則:不管分配了多少子載波,都必須保證每個子載波的PSD相同;當總功率不足以保證當前的PSD時,終端需自動降低PSD,使分配到每個子載波的PSD相同。
終端的總發射功率與單個載波發射功率之間的關系如下:
Ptotal=Psubcarrier+10*log10(Nallocation)
其中:Ptotal表示總發射功率,Psubcarrier表示單個子載波發射功率,Nallocation表示分配的子載波數。
由上述關系可知,因為終端的最大總發射功率是固定的,當終端總發射功率達到最大值時,Nallocation越大則Psubcarrier越小,Nallocation越小則Psubcarrier越大,所以根據上行載波干擾信噪比(或稱為信噪比)(Carrier?to?Interference?plus?Noise?Ratio,簡稱為CINR)及Psubcarrier控制好Nallocation,即子載波數。例如,一個子信道中有24個子載波。
無線通信系統的接入過程是一個基站與終端之間的接入相關管理消息的交互過程,時間很短,對用戶體驗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為了提高接入成功率,在現有技術中,通常在接入過程中僅僅采用提升功率的做法。但是,這樣會存在問題:只單純地提高功率不一定能解決問題,并且接入階段功率水平的提高會造成上行干擾,進而影響接入。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接入階段功率控制方法及裝置,以至少解決上述問題。
根據本發明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種接入階段功率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驟:觸發功率控制;對子信道數進行調整來控制所述功率。
對所述子信道數進行調整包括:在上行突發發生錯誤或者發射功率已經飽和的情況下,調整所述子信道數來控制所述功率。
調整用于發送分片的子信道數包括:限制所述子信道數不超過閾值。
對所述子信道數進行調整包括:在管理消息能夠進行分片的情況下,調整用于發送所述可分片管理消息使用的子信道數。
觸發所述功率控制包括:通過縮短功率控制周期的方式觸發所述功率控制。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未經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110219922.8/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