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隧道混凝土專用摻合料無效
| 申請號: | 201110214531.7 | 申請日: | 2011-07-29 |
| 公開(公告)號: | CN102381851A | 公開(公告)日: | 2012-03-21 |
| 發明(設計)人: | 曲麗娜;李培彥;劉富增;郭永智;劉貴峰 | 申請(專利權)人: | 濟南魯新新型建材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C04B24/24 | 分類號: | C04B24/24;C04B18/12;C04B103/30 |
| 代理公司: | 濟南舜源專利事務所有限公司 37205 | 代理人: | 李茜 |
| 地址: | 250109 山東省濟南市歷城*** | 國省代碼: | 山東;37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隧道 混凝土 專用 摻合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混凝土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隧道混凝土專用摻合料。
背景技術
在我國公路隧道大規模建設的今天,由于隧道穿越山體的工程地質及水文地質條件復雜多變,隧道受設計及施工技術條件的限制,隧道混凝土工程質量出現了不容忽視的問題。隧道混凝土的強度劣化、滲水、凍害,隧道的安全、養護和維修都面臨嚴峻挑戰。
2001年《鐵道隧道設計規范》中提出“本規范將隧道結構的設計使用壽命為100年”,也就是說鐵路隧道結構的使用壽命將超過100年,然而近年來混凝土結構因耐久性問題破壞的事例舉不勝舉,甚至國內很多重點工程在修建過程中就開始維修。據調查,我國1998年鐵路隧道結構受腐蝕裂損的共有734座;90-97年隧道修補費用達到了3.56億左右。
針對隧道混凝土的強度、抗滲性、抗凍性等問題,主要從礦物摻合料角度進行分析研究。現有隧道混凝土摻合料一般有粉煤灰、普通礦渣粉和硅灰單一或混合組成,硅灰的價格較為昂貴;粉煤灰存在早期活性較低和質量波動性較大和穩定性較差等弱點;普通礦渣粉單一的摻加效果并沒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好,所以現在工程中都注重多組分混合的方式來替代水泥,簡單的混合也存在諸多問題,混凝土凝結時間過長、早期強度大幅度下降,硅灰混凝土引起收縮裂縫等問題。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了一種隧道混凝土專用摻合料。該方案由超細礦渣粉和減水劑組成的摻合料,既可以提高混凝土的早期強度,又可以改善混凝土的耐久性。高活性、高耐久性,能明顯改善混凝土的抗滲性和抗凍性。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的技術方案為:隧道混凝土專用摻合料,按重量份數比包括下列組分:超細礦渣粉90—95份、減水劑5—10份。
本發明所述的超細礦碴粉的比表面積為1200~2000m2/kg,平均粒徑小于等于2μm。
本發明所述的減水劑為聚羧酸高效減水劑。
本發明的制備方法為:按重量份數比分別稱取上述原料,用攪拌機混合均勻,均化貯存后進行主要組分、需水量等性能檢驗,然后包裝,即得到本發明所提出的隧道混凝土專用摻合料。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隧道混凝土專用摻合料,由比表面積為1200-2000m2/kg的超細礦渣粉和減水劑組成的摻合料,高活性、高耐久性,可以在低摻量(大約占膠凝材料總量的10-20%)的情況下,提高混凝土的早期強度,改善混凝土的工作性能,明顯改善混凝土的抗滲性和抗凍性。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1、2和3以下表1中物理性能的超細礦渣粉為例對本發明做進一步詳細說明:
下表2為本發明三個實施例隧道混凝土專用摻合料的組份:
下表3為上述三個實施例在混凝土中的應用效果對照表:
注:所用水泥為山水52.5R硅酸鹽水泥。
試驗結果分析:摻合料的加入,混凝土的早期和后期抗壓強度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減水劑摻量在6—10%之間時,摻合料中減水劑摻加比例越大,混凝土抗壓強度越大。
下表4為摻入本發明的實施例1、2、3摻合料的混凝土耐久性能對比:
表4混凝土的耐久性能
試驗結果分析:對比未摻加摻合料的混凝土,摻加摻合料以后,混凝土的抗碳化、抗滲、抗凍性能明顯改善,氯離子擴散系數、電通量也明顯降低,說明摻加本發明的摻合料使混凝土的耐久性大大提高。
下面對不同比表面積的超細礦渣粉的應用效果進行對比:
下表5為用不同細度的超細粉配制的隧道混凝土專用摻合料的組份:
實施例4以下表6中物理性能的超細礦渣粉為例詳細說明:
實施例5以下表7中物理性能的超細礦渣粉為例詳細說明:
下表8為上述三個實施例在混凝土中的應用效果對照表:
試驗結果分析:對比不同細度的超細粉,不論是早期還是后期強度,比表面積越大強度越高。
下表9為摻入本發明的實施例4、2、5摻合料的混凝土耐久性能對比:
表9混凝土的耐久性能
試驗結果分析:對比不同細度的超細粉,比表面積越大,抗碳化、抗滲、抗凍性能、氯離子擴散系數、電通量越好。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濟南魯新新型建材有限公司,未經濟南魯新新型建材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110214531.7/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