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甘草瀉心湯整合型新劑型制備技術及其生產方法無效
| 申請號: | 201110214529.X | 申請日: | 2011-07-29 |
| 公開(公告)號: | CN102895620A | 公開(公告)日: | 2013-01-30 |
| 發明(設計)人: | 楊洪舒 | 申請(專利權)人: | 蘇州知微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楊洪舒 |
| 主分類號: | A61K36/9068 | 分類號: | A61K36/9068;A61K9/00;A61P1/02;A61P1/04;A61P1/10;A61P1/12;A61P17/02;A61P17/10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215125 江蘇省蘇州市工業園***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甘草 瀉心湯 整合 劑型 制備 技術 及其 生產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甘草瀉心湯整合型新劑型制備技術,本發明還涉及一種甘草瀉心湯整合型新劑型制備技術及其生產方法。
背景技術
中藥水煎液復方藥效化學反應因化學成分太多,暫時還未被揭示其神秘面紗,但中藥方劑中一些神秘黑箱藥效作用就藏在中藥水煎液中,不能一味最求中藥西化、中藥現代化而只用單體和有效部位。中藥水煎濃縮液不能棄之不用!中藥方劑用水煎煮時,由于方劑合煎時的高溫以及溶液中復雜的化學環境,可能在溶液中發生固有物質間的絡合、水解、氧化、還原等反應,從而生成溶液中原來沒有的某些新物質,這些新物質對全方產生增效、減毒或改性等藥效作用。加強中藥方劑水煎液中新成分形成機制、穩定性及其藥效的研究,對提高中藥復方和新藥水平,逐步縮小中藥復方和中藥新藥與國際間的差距,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同時也為研究開發中藥新藥增加了新途徑和新來源。
我國藥品管理相關法規規定,改變劑型作為新藥研究來管理。制劑水平的落后不僅影響藥物療效的發揮,而且導致藥品附加值低,直接影響市場競爭和產業經濟效益,是造成我國醫藥工業產品數量位居世界前列而產值僅相當于一兩個跨國制藥公司的主要原因之一。
新藥、新劑型開發水平能體現一個國家的醫藥工業的經濟與技術實力。我國口服制劑約占各種全身給藥制劑的2/3,加快研制和推廣口服緩控釋制劑是當前急需要做的工作。
甘草瀉心湯處方來源于《傷寒論》、《金匱要略》。附注:《金匱要略》有人參三兩。該方的藥物組成為甘草15g、黃芩9g、黃連6g、黨參12g、半夏9g、干姜9g、大棗4枚。上七味,以水2升,煮取1.2升,去滓,再煎取600毫升。溫服200毫升,一日三次。功用:益氣和胃,消痞止嘔。主治:傷寒痞證,胃氣虛弱,腹中雷鳴,下利,水谷不化,心下痞硬而滿,干嘔心煩不得安。常用于治療口腔糜爛,急慢性胃腸炎,狐惑病(白塞氏綜合癥),痤瘡,毛囊炎,陰部口糜,慢性泄瀉,胃虛便秘等。
方解:
甘草瀉心湯是治療脾胃之方。因胃虛不能調理上下,故出現上火之口腔潰瘍,下寒之大便溏瀉,中焦之脾胃痞滿。所以用甘草瀉心湯,可以上治口腔潰瘍,下治大便溏瀉,中治脾胃脹滿。如果在臨床上遇到上火、下寒、中滿的病癥,都可以應用甘草瀉心湯來進行解決。
病理分析:
從本方之藥物配伍分析,患者必為先脾胃氣虛,中焦水飲積聚,久郁化熱,熱又蒸水,遂成濕熱之證。濕熱之邪居無定所,如狐之多變,故古人稱之為狐惑病也。其證多見于九竅之處或毛發之處。仲師治之先以姜參棗草補中益氣治其本;半夏祛中焦之水邪兼化痰濕,則中焦可安;芩連配姜苦降辛升濕熱之邪無所藏也。
各家論述:
1.《古方選注》:甘草瀉心,非瀉結熱,因胃虛不能調劑上下,致水寒上逆,火熱不得下降,結為痞。故君以甘草、大棗和胃之陰,干姜、半夏啟胃之陽,坐鎮下焦客氣,使不上逆;仍用芩、連,將已逆為痞之氣輕輕瀉卻,而痞乃成泰矣。
2.《醫宗金鑒》:方以甘草命名者,取和緩之意。用甘草、大棗之甘溫,補中緩急,治痞之益甚;半夏之辛,破客逆之上從;芩、連瀉陽陷之痞熱,干姜散陰凝之痞寒。緩急破逆,瀉痞寒熱,備乎其治矣。
3.《金匱要略釋義》:濕熱肝火生蟲而為狐惑證,故宜清濕熱,平肝火;由于蟲交亂于胃中,又當保胃氣,因人以胃氣為本,故選用甘草瀉心湯。君甘草以保胃氣;連、芩瀉心火,去濕熱。蟲疾之來也非一日,其臟必虛,臥起不安,知心神欠寧,故用人參補臟陰,安心神;大棗以和脾胃;用姜、夏者,蟲得辛則伏也。
臨床應用:
1.急性胃腸炎:用本方不予加減,只按比例加重其劑量;甘草60g,干姜45g,大棗30g(去核),黃連15g(搗),半夏100g,黃芩45g,共治療60例急性胃腸炎。其中未經西藥治療者49例,經西醫治療無效者11例;病程最短者4小時,最長者15天。全部用本方治愈。其中服1劑而愈者8例,2劑而愈者23例,3劑而愈者18例,4劑而愈者忘例,5劑而愈者6例。
2.狐惑:郭某某,女,36歲,口腔及外陰潰瘍半年,在某醫院確診為口、眼、生殖器綜合征,曾用激素治療,效果不好。據其脈癥,診為狐惑病,采用甘草瀉心湯加味,方用:生甘草30g,黨參18g,生姜6g,干姜3g,半夏12g,黃連6g,黃芩9g,大棗7枚,生地30g,水煎服12劑。另用生甘草12g,苦參12g,4劑煎水,外洗陰部。復診時口腔及外陰潰瘍已基本愈合,仍按前方再服14劑,外洗方4劑,患者未再復診。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蘇州知微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楊洪舒,未經蘇州知微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楊洪舒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110214529.X/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具有凹凸效果的不易磨損的織帶
- 下一篇:圓織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