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明專利]用于太陽能面板上的聯(lián)動跟蹤裝置無效
| 申請?zhí)枺?/td> | 201110182953.0 | 申請日: | 2011-07-01 |
| 公開(公告)號: | CN102854890A | 公開(公告)日: | 2013-01-02 |
| 發(fā)明(設計)人: | 項曉東 | 申請(專利權)人: | 益科博能源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G05D3/00 | 分類號: | G05D3/00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201203 上海市浦東新區(qū)*** | 國省代碼: | 上海;3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用于 太陽能 面板 聯(lián)動 跟蹤 裝置 | ||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屬于太陽能應用領域,特別是指用于太陽能面板上的聯(lián)動跟蹤裝置。
背景技術
光伏太陽能電池板被廣泛應用于住宅或商業(yè)的太陽能應用上。由于太陽相對地球的運動,導致照射到固定的光伏電池板上的太陽光每天在不同的時刻或每年不同的時間具有不同的入射角。此種入射光線會降低太陽能電池板的收集效率及減少此太陽能電池板產(chǎn)生的電量。由于收集的太陽能量與余弦角成正比,即太陽光的入射角與太陽能電池板的垂直表面之間的夾角,此效果所導致的損失即為熟知的余弦損失。為提高太陽光的收集效率,太陽能電池板可使用一個跟蹤裝置以便令其與太陽入射光保持接近于垂直的位置。
跟蹤裝置同時也可廣泛地應用于聚焦型太陽接收器上,通過大面積的光學收集器將太陽光聚焦于一小面積的太陽能吸收器上,此太陽能吸收器可為光伏電池或光熱轉換器,此跟蹤裝置跟隨太陽運動,以便在太陽移動時使焦點保持在接收器上。
業(yè)界也設計出二維跟蹤裝置以跟蹤太陽的運動,此二維跟蹤系統(tǒng)具有兩種形式,即方位角/高度跟蹤及極角/季節(jié)(或赤道的)跟蹤(參照《來自太陽的能量》第四章,http://www.powerfromthesun.net)。對于方位角/高度跟蹤系統(tǒng),其機械構造較為簡單,但是,由于兩軸所需的旋轉速度并非恒定不變且相互依賴,因此在任何給定的地點需經(jīng)常的調整,而且可靠的跟蹤控制方案是復雜并且困難的,通常還需要有主動的感應和控制。對于極角/季節(jié)角跟蹤系統(tǒng),其二軸是相互獨立的。繞極軸的旋轉速度是固定的,在日間大約為每小時15度。然而其季節(jié)角的轉動非常緩慢并且易于跟蹤太陽的季節(jié)移動。但是,實現(xiàn)此種跟蹤系統(tǒng)的機械結構過于復雜,不利于降低系統(tǒng)的成本。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用于太陽能面板上的聯(lián)動跟蹤裝置,用以解決現(xiàn)有的太陽能收集器跟蹤系統(tǒng)結構復雜、太陽光能利用率低的缺陷。
為了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提出一種用于太陽能面板上的聯(lián)動跟蹤裝置,包括:第一驅動機構;第一旋轉軸,和所述第一驅動機構相連,帶動所述太陽能面板旋轉;多個第二驅動機構,固定于所述第一旋轉軸上;多個第二旋轉軸,相互之間平行設置,每個所述第二旋轉軸均通過所述第二驅動機構和所述第一旋轉軸相連,且每個所述第二旋轉軸均和所述第一旋轉軸垂直。
可選的,所述多個第二驅動機構均勻分布于所述第一旋轉軸上。
可選的,所述第二驅動機構包括電機蝸桿蝸輪組合,電機驅動蝸桿轉動,蝸桿帶動蝸輪轉動,蝸輪帶動第二轉軸旋轉。
可選的,每個所述第二旋轉軸呈二段設置,所述第二驅動機構設于此二段之間。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較,本發(fā)明用于太陽能面板上的聯(lián)動跟蹤裝置的有益效果在于:本發(fā)明用于太陽能面板上的聯(lián)動跟蹤裝置設置多個第二旋轉軸,且每個旋轉軸均可以通過第二驅動機構的旋轉而改變各自的方向,從而可以最大限度的提高對太陽光的反射效率,提高對光能的利用;此外,該結構簡單,易于制作和安裝。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用于太陽能面板上的聯(lián)動跟蹤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fā)明用于太陽能面板上的聯(lián)動跟蹤裝置的第二驅動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方式做詳細的說明。
請參考圖1,圖1為本發(fā)明用于太陽能面板上的聯(lián)動跟蹤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從圖1可以看出,本發(fā)明用于太陽能面板上的聯(lián)動跟蹤裝置,包括:第一驅動機構16;第一旋轉軸14,和所述第一驅動機構16相連,帶動所述太陽能面板18旋轉;多個第二驅動機構13,固定于所述第一旋轉軸14上;多個第二旋轉軸17,相互之間平行設置,每個所述第二旋轉軸17均通過所述第二驅動機構13和所述第一旋轉軸14相連,且每個所述第二旋轉軸17均和所述第一旋轉軸14垂直。所述多個第二驅動機構17均勻分布于所述第一旋轉軸14上,即平行設置的第二旋轉軸17相互之間的距離是相等的,所述第二驅動機構13包括電機蝸桿蝸輪組合,電機驅動蝸桿轉動,蝸桿帶動蝸輪轉動,蝸輪帶動第二轉軸旋轉。每個所述第二旋轉軸17呈二段設置,所述第二驅動機構13設于此二段之間。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益科博能源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未經(jīng)益科博能源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yè)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lián)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110182953.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wǎng)。
- 上一篇:吸合式可分離手機后備電源
- 下一篇:基于對比源反演算法的三維電磁成像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