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支座廣義位移時基于角度監測的識別松弛索的遞進式方法無效
| 申請號: | 201110143101.0 | 申請日: | 2011-05-31 |
| 公開(公告)號: | CN102323089A | 公開(公告)日: | 2012-01-18 |
| 發明(設計)人: | 韓玉林;張居鎖 | 申請(專利權)人: | 東南大學 |
| 主分類號: | G01M99/00 | 分類號: | G01M99/00;G01B21/02;G01B21/22;G01B21/32;G01L5/04 |
| 代理公司: | 南京蘇高專利商標事務所(普通合伙) 32204 | 代理人: | 柏尚春 |
| 地址: | 210096***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支座 廣義 位移 基于 角度 監測 識別 松弛 遞進 方法 | ||
1.一種支座廣義位移時基于角度監測的識別松弛索的遞進式方法,其特征是該方法包括:
a.設共有N根索,首先確定索的編號規則,按此規則將索結構中所有的索編號,該編號在后續步驟中將用于生成向量和矩陣;
b.確定指定的被測量點,給所有指定點編號;確定過每一測量點的被測量直線,給所有指定的被測量直線編號;確定每一被測量直線的被測量的角度坐標分量,給所有被測量角度坐標分量編號;上述編號在后續步驟中將用于生成向量和矩陣;“結構的全部被監測的角度數據”由上述所有被測量角度坐標分量組成;為方便起見,將“結構的被監測的角度數據”簡稱為“被監測量”;測量點的數量不得小于索的數量;所有被測量角度坐標分量的數量之和不得小于索的數量;
c.利用索的無損檢測數據等能夠表達索的健康狀態的數據建立初始虛擬損傷向量dio,其中i表示循環次數,后面i及上標i都表示循環次數,i=1,2,3,......;第一次循環時dio記為d1o;如果沒有索的無損檢測數據及其他能夠表達索的健康狀態的數據時,或者可以認為結構初始狀態為無松弛、無損傷狀態時,向量d1o的各元素數值取0;
d.在建立初始虛擬損傷向量d1o的同時,直接測量計算得到索結構的所有被監測量的初始數值,組成被監測量的初始數值向量C1o;
e.在建立初始虛擬損傷向量d1o和被監測量的初始數值向量C1o的同時,直接測量計算得到所有支承索的初始索力,組成初始索力向量Fo;同時,依據結構設計數據、竣工數據得到所有支承索的初始自由長度,組成初始自由長度向量lo;同時,依據結構設計數據、竣工數據或實測得到索結構的初始幾何數據;同時,實測或根據結構設計、竣工資料得到所有索的彈性模量、密度、初始橫截面面積;
f.建立索結構的初始力學計算基準模型Ao,建立初始索結構支座廣義坐標向量Uo,建立第一次循環開始時需要的索結構的力學計算基準模型A1;依據索結構竣工之時的索結構的實測數據,該實測數據包括索結構形狀數據、索力數據、拉桿拉力數據、索結構支座廣義坐標數據、索結構模態數據、所有索的彈性模量、密度、初始橫截面面積等實測數據,以及索的無損檢測數據等能夠表達索的健康狀態的數據,依據設計圖和竣工圖,利用力學方法建立索結構的初始力學計算基準模型Ao;如果沒有索結構竣工之時的結構的實測數據,那么就在建立健康監測系統前對該索結構進行實測,同樣得到索結構的實測數據,根據此數據和索結構的設計圖、竣工圖,同樣利用力學方法建立索結構的初始力學計算基準模型Ao;不論用何種方法獲得Ao,基于Ao計算得到的索結構計算數據必須非常接近其實測數據,其間的差異不得大于5%;對應于Ao的索結構支座廣義坐標數據組成初始索結構支座廣義坐標向量Uo;Ao和Uo是不變的,只在第一次循環開始時建立;第i次循環開始時建立的索結構的力學計算基準模型記為Ai,其中i表示循環次數,即第i次循環;因此第一次循環開始時建立的索結構的力學計算基準模型記為A1,本發明中A1就等于Ao;為敘述方便,命名“索結構當前力學計算基準模型Atio”,在每一次循環中Atio根據需要會不斷更新,每一次循環開始時,Atio等于Ai;同樣為敘述方便,命名“索結構實測支座廣義坐標向量Uti”,在每一次循環中,不斷實測獲得索結構支座廣義坐標當前數據,所有索結構支座廣義坐標當前數據組成當前索結構實測支座廣義坐標向量Uti,向量Uti的元素與向量Uo相同位置的元素表示相同支座的相同方向的廣義坐標;為敘述方便起見,對于第i次循環,將上一次更新Atio時的索結構支座廣義坐標當前數據記為當前索結構支座廣義坐標向量Utio;第一次循環開始時,At1o等于A1,Ut1o等于Uo;A1對應的索的健康狀態由d1o描述;力學計算基準模型Ai對應的索的健康狀態由dio描述;支座廣義坐標包括線量和角量兩種;
g.每一次循環開始時,令Atio等于Ai;實測獲得索結構支座廣義坐標當前數據,所有索結構支座廣義坐標當前數據組成當前索結構實測支座廣義坐標向量Uti,根據當前索結構實測支座廣義坐標向量Uti,在必要時更新索結構當前力學計算基準模型Atio和當前索結構支座廣義坐標向量Utio;
h.在索結構當前力學計算基準模型Atio的基礎上進行若干次力學計算,通過計算獲得索結構虛擬單位損傷被監測量數值變化矩陣ΔCi和名義虛擬單位損傷向量Diu;
i.實測得到索結構的所有支承索的當前索力,組成當前索力向量Fi;同時,實測得到索結構的所有指定被監測量的當前實測數值,組成“被監測量的當前數值向量Ci”。實測計算得到所有支承索的兩個支承端點的空間坐標,兩個支承端點的空間坐標在水平方向分量的差就是兩個支承端點水平距離。給本步及本步之前出現的所有向量的元素編號時,應使用同一編號規則,這樣可以保證本步及本步之前和之后出現的各向量的、編號相同的元素,表示同一被監測量的、對應于該元素所屬向量所定義的相關信息;
j.定義待求的當前名義虛擬損傷向量dic和當前實際虛擬損傷向量di。損傷向量dio、dic和di的元素個數等于索的數量,損傷向量的元素和索之間是一一對應關系,損傷向量的元素數值代表對應索的虛擬損傷程度或健康狀態;
k.依據“被監測量的當前數值向量Ci”同“被監測量的初始數值向量Cio”、“虛擬單位損傷被監測量數值變化矩陣ΔCi”和“當前名義虛擬損傷向量dic”間存在的近似線性關系,該近似線性關系可表達為式1,式1中除dic外的其它量均為已知,求解式1就可以算出當前名義虛擬損傷向量dic;
l.利用式2表達的當前實際虛擬損傷向量di的元素dij同初始虛擬損傷向量dio的元素dioj和當前名義虛擬損傷向量dic的元素dicj間的關系,計算得到當前實際虛擬損傷向量di的所有元素,
式2中j=1,2,3,……,N,
由于當前實際虛擬損傷向量di的元素數值代表對應索的當前實際虛擬損傷程度,即實際松弛程度或實際損傷程度,當前實際虛擬損傷向量di中數值不為0的元素對應的支承索就是有問題的支承索,有問題的支承索可能是松弛索、也可能是受損索,其數值反應了松弛或損傷的程度;
m.從第l步中識別出的有問題的支承索中鑒別出受損索,剩下的就是松弛索;
n.利用在第l步獲得的當前實際虛擬損傷向量di得到松弛索的當前實際虛擬損傷程度,利用在第i步獲得的當前索力向量Fi,利用在第i步獲得的所有支承索的兩個支承端點的空間坐標,利用在第e步獲得的初始自由長度向量lo,利用在第e步獲得的所有索的彈性模量、密度、初始橫截面面積數據,通過將松弛索同受損索進行力學等效來計算松弛索的、與當前實際虛擬損傷程度等效的松弛程度,等效的力學條件是:一、兩等效的索的無松弛和無損傷時的初始自由長度、幾何特性參數、密度及材料的力學特性參數相同;二、松弛或損傷后,兩等效的松弛索和損傷索的索力和變形后的總長相同;滿足上述兩個等效條件時,這樣的兩根支承索在結構中的力學功能就是完全相同的,即如果用等效的松弛索代替受損索后,索結構不會發生任何變化,反之亦然;依據前述力學等效條件求得那些被判定為松弛索的松弛程度,松弛程度就是支承索自由長度的改變量,也就是確定了那些需調整索力的支承索的索長調整量,這樣就實現了支承索的松弛識別和損傷識別,計算時所需索力由當前索力向量Fi對應元素給出;
o.在求得當前名義虛擬損傷向量dic后,按照式3建立標識向量Bi,式4給出了標識向量Bi的第j個元素的定義;
式3、式4中元素Bij是標識向量Bi的第j個元素,Diuj是名義虛擬單位損傷向量Diu的第j個元素,dicj是當前名義虛擬損傷向量dic的第j個元素,它們都表示第j根索的相關信息。式4中j=1,2,3,……,N;
p.如果標識向量Bi的元素全為0,則回到第g步繼續本次循環;如果標識向量Bi的元素不全為0,則進入下一步、即第q步;
q.根據式5計算得到下一次、即第i+1次循環所需的初始虛擬損傷向量di+1o的每一個元素di+1oj;
式5中Diuj是第i次循環名義虛擬單位損傷向量Diu的第j個元素,dicj是第i次循環當前名義虛擬損傷向量dic的第j個元素,Bij是第i次循環標識向量Bi的第j個元素。式5中j=1,2,3,……,N;
r.在索結構當前力學計算基準模型Atio的基礎上,令索的健康狀況為di+1o后更新得到下一次、即第i+1次循環所需的力學計算基準模型Ai+1;
s.通過對力學計算基準模型Ai+1的計算得到對應于模型Ai+1的結構的所有被監測量的數值,這些數值組成下一次、即第i+1次循環所需的被監測量的初始數值向量Ci+1o;
t.建立下一次、即第i+1次循環所需的索結構當前力學計算基準模型Ati+1o,即取Ati+1o等于Ai+1;
u.建立下一次、即第i+1次循環所需的當前索結構支座廣義坐標向量Uti+1o,即取Uti+1o等于Utio;
v.回到步驟g,開始下一次循環。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東南大學,未經東南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110143101.0/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