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蝎子、蜈蚣、黃粉蟲規模化混養新型技術無效
| 申請號: | 201110129301.0 | 申請日: | 2011-05-19 |
| 公開(公告)號: | CN102160536A | 公開(公告)日: | 2011-08-24 |
| 發明(設計)人: | 門玉森 | 申請(專利權)人: | 門玉森 |
| 主分類號: | A01K67/033 | 分類號: | A01K67/033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100036 北京市***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蝎子 蜈蚣 黃粉蟲 規模化 混養 新型 技術 | ||
1.蝎子、蜈蚣、黃粉蟲規模化混養新型技術,特征是養殖環境采用立體池養,立體飼養池分為三層,每層用磚在室內水泥地上砌正方形或長方形的高40--50厘米的池子,每層需要設置進食板,方便投喂食療,第一層飼養黃粉蟲,第二層飼養蝎子,第三層飼養蜈蚣。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蝎子、蜈蚣、黃粉蟲規模化混養新型技術,特征是蝎子、蜈蚣是典型的肉食性動物,喜歡各種活體昆蟲,如蟋蟀、蝗蟲、黃粉蟲、蜻蜒、蟑螂和蠅類、蜂類以及這些昆蟲的蛹和卵,也吃蜘蛛、蚯蚓、蝸牛以及壁虎、蛇、蛙、小鳥、小鼠等,饑餓時也吃少量的植物嫩葉、嫩芽,蜈蚣一般每隔2--3天喂一次,活動期每天喂一次,孵化期間不需要投放食物和水。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蝎子、蜈蚣、黃粉蟲規模化混養新型技術,特征是黃粉蟲的成體和幼體食料可以一樣,麥麩、稻糠、青菜、胡蘿卜、米湖、南瓜、果皮、樹葉等,以青料為主,2-3天投喂一次,麥麩等干料可以多放一些,吃幾天的。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蝎子、蜈蚣、黃粉蟲規模化混養新型技術,特征是仔蝎的飼養管理:產后約十天的仔蝎,也就是從母蝎背上爬下來能獨立生活的仔蝎,應及時與母蝎分開飼養,母仔分離可將母蝎從瓶內挑出,然后母蝎、仔蝎分別放入母蝎、仔蝎飼養池或盆內分別單獨飼養,仔蝎離開母體以后也進入盛食期,晝夜捕食,這時必須投入足量的小黃粉蟲,如1~2齡的小黃粉蟲,以滿足仔蝎的需要。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蝎子、蜈蚣、黃粉蟲規模化混養新型技術,特征是幼蜈蚣的飼養管理,及時與母蜈蚣或種蜈蚣群分離,當仔蜈蚣各個系統已發育完整,外形上與成體蜈蚣已基本相似,體色由剛破卵膜時的米白色變成蛋黃色時,它們已具備了捕捉食物、尋覓飲水、逃避敵害等方面的本能,可以離開母體獨立生活,要及時將幼體蜈蚣分出來,剛離開母體的幼蜈蚣放在較小的容器,如塑料盆、玻璃缸等中養殖,每個直徑約0.5米的塑料臉盆可放養2——3窩同時出生的幼蜈蚣,大小分群,同齡期的幾窩蜈蚣最好放入同池內飼養,不得無故將同一窩的蜈蚣隨機分配到各個池中養殖,因為我們觀察到蜈蚣間的相互干擾與殘殺往往發生于不同窩的蜈蚣之間,而同窩內發生的較少,初期幼蜈蚣的飼料以蛋黃和牛奶較好,蛋黃攪成糜狀后直接投放于塑料板上,而牛奶則需要先溶于水,再以小海綿吸飽和,然后將小海綿置于塑料板上,每天更換一次,要特別注意清洗塑料板與海綿,當發現海綿發出腐臭味時,應更換,半個月之后,應逐漸減少蛋黃、牛奶喂量,同時飼喂蚯蚓等其他餌料,每平方米可放養4000條以上,以后隨著蜈蚣的蛻皮長大,其密度相應降低,到5厘米長(完成第三次蛻皮)后,密度降為2500——3000條/平方米。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門玉森,未經門玉森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110129301.0/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平幅去油、預縮精煉機
- 下一篇:壓電陶瓷選針器驅動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