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發光元件的控制電路有效
| 申請號: | 201110103921.7 | 申請日: | 2011-04-22 |
| 公開(公告)號: | CN102238781A | 公開(公告)日: | 2011-11-09 |
| 發明(設計)人: | 藤村芳夫;山本真一;徐峰 | 申請(專利權)人: | 安森美半導體貿易公司 |
| 主分類號: | H05B37/02 | 分類號: | H05B37/02 |
| 代理公司: | 北京林達劉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11277 | 代理人: | 劉新宇 |
| 地址: | 百慕大*** | 國省代碼: | 百慕大群島;BM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發光 元件 控制電路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對發光元件進行控制的控制電路。
背景技術
當前,使用如下系統:在使用白熾燈進行照明的情況下,為了調節發光強度(亮度),控制交流電源的導通角來降低流過白熾燈的電流的平均值,由此控制發光強度。
另一方面,出于節能等觀點,期望使用發光二極管(LED)作為照明用的發光元件以代替白熾燈。在將LED用于照明的情況下,期望借用已經作為基礎設施而使用的白熾燈用的調光系統。
圖9示出以往的照明系統的控制電路100。控制電路100構成為包括整流部10、整流用電容器12、扼流線圈(choke?coil)14、再生用二極管16、開關元件18、基準電壓產生部20以及比較器22。
當將AC電源提供給整流部10時,AC電源被全波整流。被全波整流的電壓通過整流用電容器12被平滑化,并作為驅動電壓提供給LED?102的陽極端子。LED?102的陰極通過扼流線圈14、開關元件18以及電阻元件R1的串聯連接而接地。電阻R1的端子電壓作為比較電壓Vcmp而被輸入到比較器22的反轉輸入端子。另一方面,基準電壓產生部20由電阻R2、齊納二極管ZD以及電阻R3的串聯連接構成,對在整流部10中整流得到的電壓進行分壓而將比較電壓Vref輸入到比較器22的非反轉輸入端子。根據通過比較器22將基準電壓Vref與比較電壓Vcmp進行比較而得到的比較結果來控制開關元件18的接通或斷開,電流通過扼流線圈14、開關元件18以及電阻元件R1流過LED?102,從而使LED?102發光。在此,在比較電壓Vcmp小于基準電壓Vref的情況下,使開關元件18接通,使電流流過LED?102,在比較電壓Vcmp大于基準電壓Vref的情況下,使開關元件18斷開,切斷流向LED?102的電流。這樣,控制流向LED?102的電流,從而能夠控制LED?102的平均發光強度。另外,再生用二極管16設置為與LED?102和扼流線圈14并聯,該再生用二極管16在開關元件18處于斷開狀態時將儲存在扼流線圈14中的能量再生到LED?102。
發明內容
發明要解決的問題
另外,在白熾燈等的調光電路中,通過控制交流電源的導通角,來對白熾燈施加的交流電壓的占空比進行調整來進行調光。在對如白熾燈那樣的電阻元件應用調光電路的情況下,如圖10的虛線所示,電壓和電流以大致相同的相位以穩定的狀態輸出。在對這樣的調光電路應用上述控制電路100的情況下,如圖10的實線所示,在控制電路100的輸入電壓Vin上升的同時控制電路100的輸入電流Iin上升,但是該輸入電流Iin隨后下降,從而有可能處于開關元件18反復接通或斷開這種不穩定的狀態。
因此,本申請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在包括LED的照明設備中也能夠穩定地進行調光的發光元件的控制電路。
用于解決問題的方案
本發明的一個方式是一種發光元件的控制電路,其特征在于,具備:整流部,其對交流電源進行全波整流;開關元件;恢復電壓產生部,其包括變壓器,該變壓器具有第一繞組、第二繞組以及第三繞組,該第一繞組根據通過上述開關元件的接通或斷開進行控制的電流產生磁場,該第二繞組與上述第一繞組進行磁耦合并產生流向上述發光元件的電流,該第三繞組與上述第一繞組進行磁耦合并產生恢復電壓(還元電壓);基準電壓產生部,其將在上述整流部中整流得到的電壓進行分壓來得到基準電壓;比較器,其將與流過上述第一繞組的電流相應的比較電壓與上述基準電壓進行比較并輸出控制信號,該控制信號用于根據該比較的結果來控制上述開關元件的接通或斷開;以及平滑用電容器,其使在上述整流部中整流得到的電壓與上述恢復電壓進行疊加而得到的電壓平滑化;其中,由上述平滑用電容器平滑化而得到的電壓被施加到上述第一繞組,從而使上述發光元件發光。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安森美半導體貿易公司,未經安森美半導體貿易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110103921.7/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