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明專利]固體熱載體換熱器無效
| 申請?zhí)枺?/td> | 201110096815.0 | 申請日: | 2011-04-19 |
| 公開(公告)號: | CN102226653A | 公開(公告)日: | 2011-10-26 |
| 發(fā)明(設計)人: | 柏雪源;李志合;李永軍;易維明 | 申請(專利權)人: | 山東理工大學 |
| 主分類號: | F28D7/16 | 分類號: | F28D7/16;F28F9/00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255086 山東省淄博*** | 國省代碼: | 山東;37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固體 熱載體 換熱器 | ||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固體熱載體換熱器,屬于再生能源利用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生物質(zhì)熱解液化是有效利用生物質(zhì)能的方式之一,其產(chǎn)品生物油可以作為燃油直接用于鍋爐等燃燒設備,也可經(jīng)過催化加氫等改良處理替代柴油和汽油用于內(nèi)燃機,還可以提取特殊的或有高附加值的化學品。荷蘭Twente大學的生物質(zhì)技術集團(BTG)研制出的“旋轉(zhuǎn)錐反應器式生物質(zhì)熱解液化裝置”以及山東理工大學研制的“熱載體循環(huán)下降管式裂解液化系統(tǒng)”等裝置均需要將固體熱載體加熱到一定溫度,然后閥門放出與生物質(zhì)接觸,提供能量使生物質(zhì)發(fā)生熱解反應。
生物質(zhì)熱解液化裝置的正常運行,首先要保證作為熱載體的固體顆粒根據(jù)要求在此換熱器中被熱煙氣加熱到預定溫度(600℃~700℃),因此,換熱器應具有耐高溫、耐磨和抗熱沖擊的優(yōu)異性能,同時,換熱器的換熱元件需盡量減少回程,以防止結垢的產(chǎn)生。目前,用于固體顆粒加熱一般選用間壁式換熱器,如公開號為CN2469394的波盒式固體換熱器或公告號為2357303的粉粒體固體流間壁式換熱器。其缺點是加熱元件為板式管件,不利于固體顆粒流動,且回程長,結垢不容易清理,維修不方便。
發(fā)明內(nèi)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以固體顆粒為熱載體、結構簡單、維修方便、性能可靠穩(wěn)定的固體熱載體換熱器。其技術方案為:
一種固體熱載體換熱器,包括殼體,殼體內(nèi)設有溫度傳感器,其特征在于:殼體的頂部設有熱載體入口,底部設有熱載體出口,殼體一側的側壁上端設有熱風進口,殼體另一側的側壁下端設有熱風出口,殼體內(nèi)自上向下設有多組列管,每組列管包括多個互相平行的熱風管,相鄰兩組列管內(nèi)的熱風走向相反,每個熱風管均水平貫穿殼體的側壁,其中位于最上面的一組列管的進風口連通熱風進口,位于最下面的一組列管的出風口連通熱風出口,除最上面的一組列管的進風口和最下面的一組列管的出風口,殼體在相鄰兩組列管的出風口或進風口處均附加一個回風腔,回風腔與殼體連通,殼體在相鄰兩組列管之間均布有一層水平的硅碳棒套管,硅碳棒套管與熱風管垂直布置,硅碳棒穿過設置在硅碳棒套管兩端的支撐套插在硅碳棒套管內(nèi)。
所述的固體熱載體換熱器,殼體下端的側壁向內(nèi)傾斜,側壁與水平面的夾角大于28度。
所述的固體熱載體換熱器,回風腔上設有可打開的清理蓋板,每組列管中的多個熱風管分為多層,相鄰層的熱風管交錯布置。
其工作原理為:熱風進入殼體內(nèi)最上面的一組列管,經(jīng)回風腔進入下面相鄰的一組列管,以此類推,最后由位于最下面的一組列管的出風口排出,增大了熱風在殼體內(nèi)的行走路程,配以硅碳棒輔助加熱,對固體熱載體進行加熱,加熱后的固體熱載體從熱載體出口排出。
本發(fā)明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其優(yōu)點是:
1、安裝多組列管配合以回風腔,增大了熱風在殼體內(nèi)的行走路程,換熱面積大,固體顆粒升溫迅速,熱效率高,且結構簡單,無運動部件。
2、設有溫度傳感器,可以檢測固體顆粒的溫度,為實現(xiàn)溫度控制打下基礎。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所示實施例的A-A剖面圖。
圖中:1、殼體??2、溫度傳感器??3、熱載體入口??4、熱載體出口??5、熱風進口??6、熱風出口??7、熱風管??8、回風腔??9、硅碳棒套管??10、硅碳棒??11、支撐套??12、清理蓋板
具體實施方式
在圖1-2所示的實施例中:殼體1內(nèi)設有溫度傳感器2,殼體1的頂部設有熱載體入口3,底部設有熱載體出口4,殼體1一側的側壁上端設有熱風進口5,殼體1另一側的側壁下端設有熱風出口6,殼體1下端的側壁向內(nèi)傾斜,側壁與水平面的夾角30度。殼體1內(nèi)自上向下設有多組列管,每組列管包括多個互相平行的熱風管7,相鄰兩組列管內(nèi)的熱風走向相反,每組列管中的多個熱風管7分為4層,相鄰層的熱風管7交錯布置。每個熱風管7均水平貫穿殼體1的側壁,其中位于最上面的一組列管的進風口連通熱風進口5,位于最下面的一組列管的出風口連通熱風出口6,除最上面的一組列管的進風口和最下面的一組列管的出風口,殼體1在相鄰兩組列管的出風口或進風口處均附加一個回風腔8,回風腔8與殼體1連通,回風腔8上設有可打開的清理蓋板12。殼體1在相鄰兩組列管之間均布有一層水平的硅碳棒套管9,硅碳棒套管9與熱風管7垂直布置,硅碳棒10穿過設置在硅碳棒套管9兩端的支撐套11插在硅碳棒套管9內(nèi)。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山東理工大學,未經(jīng)山東理工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yè)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lián)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110096815.0/2.html,轉(zhuǎn)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wǎ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