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用于聚烯烴催化劑濾液的過濾裝置有效
| 申請號: | 201110007482.X | 申請日: | 2011-01-14 |
| 公開(公告)號: | CN102580378A | 公開(公告)日: | 2012-07-18 |
| 發明(設計)人: | 張建新;羅繼紅;沈貽芳;單薇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 |
| 主分類號: | B01D29/15 | 分類號: | B01D29/15;B01D29/68 |
| 代理公司: | 北京思創畢升專利事務所 11218 | 代理人: | 趙宇 |
| 地址: | 100728 北***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用于 烯烴 催化劑 濾液 過濾 裝置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化工領域中一種催化劑制備用的濾液過濾裝置,特別涉及一種應用于聚烯烴催化劑濾液的過濾裝置。?
背景技術
在聚烯烴催化劑生產中,高活性的Ziegler-Natta催化劑采用液相四氯化鈦與含鎂化合物的固體載體或催化劑混合接觸反應獲得,再將獲得的固體催化劑組分用在催化劑制備釜中用溶劑洗滌,將反應后物料在制備釜中靜置分層,一定時間后,采用壓濾的方法將上層清液在0.05~0.3MPa氮氣壓下壓送出至濾液儲罐,壓濾后的下層催化劑漿液從反應器下底口排出至后續流程;壓濾過程產生了含烴溶劑催化劑濾液,濾液組分通常包括有機烴類(己烷、甲苯、四氫呋喃等)、四氯化鈦、氯化烴氧基鈦、常規供電子體等及少量未被過濾掉的催化劑細粉。?
現有濾頭在實際工程應用中常會有如下問題:?
(1)濾頭在過濾過程中,尤其是接近清液與懸浮液界面時,濾頭插入深度難于精確觀察與控制,如果濾頭插入過深,固體催化劑顆粒很快就會堵塞濾頭,易造成細粉大量壓出,濾液流通大量減少,大大降低了壓濾效率。?
(2)濾頭堵塞后,常采用敲打濾桿,使用機械振動的方法清除堵塞濾頭的?固體顆粒,常造成濾桿變形,且效率不高,堵塞濾頭的濾餅不易震掉,尤其是濾桿插入較深的情況下,效果更為不好;對于濾頭堵塞,也采用管道氮氣反吹的方法清除堵塞濾頭的固體顆粒,但是反吹過程不易控制,大量的液體倒流常造成沉降界面迅速混濁,加長了沉降時間,降低了壓濾效率,在采用某些強度較低的過濾網時,短時間大量液體的倒流,也會損壞濾網,造成大量固體催化劑顆粒被壓濾出,造成了產品損失。?
發明內容
針對現有技術中的存在的缺陷,本發明提供了一種用于聚烯烴催化劑濾液的過濾裝置。該過濾裝置具有能夠比較精確控制濾桿的插入深度、不易堵塞濾頭、精確實現微量反吹、易于濾餅脫落且不易造成上清液渾濁等效果。?
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用于聚烯烴催化劑濾液的過濾裝置,包括濾頭和濾桿,濾頭固定連接在濾桿下端。?
所述的濾頭下端固接有環狀導流定位板,所述的導流定位板為與水平面所呈的夾角范圍是30~50度的上小下大的喇叭口結構;所述的導流定位板的上表面做鏡面拋光處理。?
在實際應用中,為了實現更好的導流效果,所述的導流定位板5與水平面所呈的夾角優選范圍是40~45度。?
所述的濾頭包括濾網和濾網支架,所述濾網支架為錐型支架,包括上下支撐板,及與上下支撐板連接的構成錐筒的網格結構;所述網格結構采用向下縮徑形式,縮徑角度與垂直方向呈15~35°。所述濾網固定在濾網支架的上下支撐?板上,罩住整個網格結構。固定方式優選捆綁或是焊接。所述的導流定位板焊接在濾網支架的下支撐板底部;濾網支架的上支撐板中心處設有內螺紋,所述的濾桿下端設有外螺紋,兩者螺紋連接。?
所述濾網支架的網格結構可以是各種網格結構,優選采用條狀柵格或者銑孔結構。?
為了使濾網安裝的更緊密,所述濾網支架的上下撐板側壁上優選設置有環狀凹槽,通過將濾網捆綁或焊接于所述環狀凹槽上來將濾網固定在網格結構上。更優選的,對應于所述環狀凹槽的位置,濾網外設置有環狀壓緊條,用于壓緊固定濾網。所述壓緊固定也屬于一種捆綁固定的方式。或更優選在壓緊基礎上再進行焊接,環狀壓緊條、濾網和上下支撐板焊接在一起固定濾網。?
所述濾桿旋入到所述的濾頭內部,其底端與所述的濾網支架上支撐板的底面距離至少為2厘米。這樣在壓濾過程中,當濾頭濾網上部已經開始暴露于氣相空間時,由于濾桿的插入為至少3cm,濾頭內部的清液還可以被壓出一部分。?
所述的濾桿內可設置有反吹氣管,自濾桿頂部,采用法蘭對夾形式固定。所述的反吹氣管頂端由所述的濾桿頂部伸至其外部。在實際應用中,為了保證壓濾出的上層清液中盡量少的含有催化劑細粉,所述的反吹氣管底端沿所述的濾桿方向垂直延伸至所述的濾桿底端下部的濾頭內,與所述的濾頭內部底面的距離為0.5~5厘米,且所述反吹氣管底端至少長于的濾桿底端2cm。?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未經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110007482.X/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