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三萜皂苷化合物在制備抗病原微生物藥物中的應用有效
| 申請號: | 201110006647.1 | 申請日: | 2011-01-10 |
| 公開(公告)號: | CN102068446A | 公開(公告)日: | 2011-05-25 |
| 發明(設計)人: | 廖一帆;江哲遒;劉軍;李婧;邴飛虹 | 申請(專利權)人: | 武漢道一堂醫藥研究院 |
| 主分類號: | A61K31/704 | 分類號: | A61K31/704;A61P31/06;A61P31/08 |
| 代理公司: | 北京德琦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018 | 代理人: | 陳萬青;王珍仙 |
| 地址: | 430070 湖北*** | 國省代碼: | 湖北;4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皂苷 化合物 制備 抗病 微生物 藥物 中的 應用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三萜皂苷化合物在制備抗病原微生物藥物中的應用,特別是涉及在制備抗結核病、抗麻風病藥物中的應用。
背景技術
中藥是中醫防治疾病、健康保健的物質基礎和載體,蘊含了豐富的科學內涵和極高的實用價值。隨著人類醫療保健事業的不斷發展和中醫藥走向世界的態勢日趨明顯,對中醫藥資源的社會需求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增長,供需矛盾日漸突出。合理開發和保護中藥資源,實現中藥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已成為中國政府和中醫藥行業的基本共識。
從野生動植物中發現和尋找新結構、新化合物已成為一種趨勢。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加大了中藥資源的壓力。加上長期以來對合理開發利用中藥資源的認識缺陷,不少地區在不同程度上對中藥資源進行了掠奪式的過度采收、采獵,致使到目前,很多中藥資源瀕臨滅絕。因此,如何正確有效的利用中藥用動植物資源,如何保證中藥資源的可持續開發和利用等方面的問題亟待解決。
三萜皂苷類化合物是存在于多種藥用植物中的一類具有三萜結構主體并在3位羥基和28位羧基上分別通過糖苷鍵和酯鍵連接有糖鏈的皂苷化合物。例如從地烏的根莖中分離得到多種具有齊墩果酸主體結構的三萜皂苷,并發現這些化合物具有一定的抗癌活性(張蘭天等,中國中藥雜志,第33卷第14期,2008年7月:1696-1699)。中國專利申請公開CN101528209A中公開了從多種植物中提取的齊墩果烷型三萜皂苷化合物在改善記憶和學習能力方面的用途。
目前三萜皂苷的來源主要從植物中獲得,而中藥資源短缺,原生態原料藥材無法滿足供應,期望能用化學合成方法作為解決中藥資源短缺,保護中藥藥材資源的有效途徑。而且,通過化學合成技術,合成其藥用活性成分,應是解決植物資源匱乏的重要手段之一。且用化學合成技術合成具有不受資源限制、更適合相關藥品工業化生產的優勢。本申請的發明人曾經以齊墩果酸和單糖為原料成功合成了地烏皂苷W3(中國專利申請公開CN101100482A)。然而,天然存在的三萜皂苷類化合物通常連接有多條多糖鏈,且每條糖鏈通常有三個以上的糖。這樣的結構使這類化合物的合成異常復雜,副產物多,最終收率較低,難以進行大規模產業化應用。
此外,三萜皂苷類化合物在其他疾病方面的應用還鮮有研究。
抗結核、抗麻風與抗病原微生物有關。在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標準抗結核化療方案中,異煙肼、利福平、吡嗪酰胺是不可替代的一線抗結核藥。隨著化療時間的推移,抗結核藥物的不良反應也隨之有增加,其中以肝臟毒性反應最為顯著。但近年來對于抗結核藥物肝臟毒性發生機理沒有一個系統的報導,眾說不一。期待具有抗結核作用且毒副作用低的藥物。
雖然麻風現代麻風聯合化療(MDT)取得了很好的成績,但由于對所用藥物中有的出現了耐藥,甚至對氨苯砜(DDS)和利福平(RFP)雙重耐藥,加之氯法齊明(B663)內服而皮膚染色、丙硫/乙硫的肝毒性等,所以抗麻風新藥的篩選非常必要。篩選抗麻風藥物最好是了解麻風桿菌(ML)的生理學及其代謝,尋找及合成干擾其代謝及抑制酶活性的化合物。我國中藥資源豐富,近年來的研究表明其中不少有抗結核和抗感染的作用,且中藥一般毒副作用較小,不但吸收好,傳統制作方法亦較簡單。這是其它國家所不具備的條件,具有一定的特色。
發明內容
本發明是為了至少部分解決上述問題而提出的。
本發明的一個目的在于提供一種三萜皂苷化合物在制備抗病原微生物藥物中的應用,其中,所述三萜皂苷化合物為由以下化學通式I表示的三萜皂苷化合物:
化學通式I
在以上化學通式I中,R1、R2和R3中的任意兩個為甲基,且另一個為氫原子,R4可為由五或六元單糖,或由所述五或六元單糖形成的二糖,或所述單糖或二糖的醛酸衍生物形成的糖苷基,R5可為氫原子,或者可為由五或六元單糖,或由所述五或六元單糖形成的二糖,或所述單糖或二糖的醛酸衍生物形成的取代基。
其中,優選R1、R2都為甲基,且R3為氫原子,或R1和R2中的任意一個為甲基、另一個為氫原子,且R3為甲基。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武漢道一堂醫藥研究院,未經武漢道一堂醫藥研究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110006647.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嬰兒智能看護器
- 下一篇:電力一次設備過渡線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