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基于正反饋的懸浮差分有源電感無效
| 申請號: | 201110002682.6 | 申請日: | 2011-01-07 |
| 公開(公告)號: | CN102111123A | 公開(公告)日: | 2011-06-29 |
| 發明(設計)人: | 陳勇;張莉;張雷;王燕;錢鶴;余志平 | 申請(專利權)人: | 清華大學 |
| 主分類號: | H03H11/04 | 分類號: | H03H11/04 |
| 代理公司: | 北京清亦華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11201 | 代理人: | 羅文群 |
| 地址: | 100084***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基于 正反饋 懸浮 有源 電感 | ||
1.一種基于正反饋的懸浮差分有源電感,其特征在于該懸浮差分有源電感包括:
差分阻抗變換器,用于將第一電容和第二電容產生的電感的電容變換成懸浮差分的有源電感;差分阻抗變換器由第一PMOS管、第二PMOS管、第三PMOS管和第四PMOS管、第一電容和第二電容組成;第一PMOS管的柵極與第二PMOS管的漏極相連,第一PMOS管的漏極與第二PMOS管的柵極相連;第二PMOS管的柵極與第三PMOS管的漏極相連,第二PMOS管的漏極與第三PMOS管的柵極相連,第三PMOS管的柵極與第四PMOS管的漏極相連,第三PMOS管的漏極與第四PMOS管的柵極相連;
第一電容和第二電容,用于產生電感,第一電容的正極同時與上述第一PMOS管的漏極、上述第二PMOS管的柵極、上述第三PMOS管的漏極和上述第四PMOS管的柵極相連,第一電容的負極接地;第二電容的正極同時與上述第一PMOS管的柵極、上述第二PMOS管的漏極、上述第三PMOS管的柵極和上述第四PMOS管的漏極相連,第二電容的負極接地;
正跨導穩定器,用于對上述差分阻抗變換器的負阻抗進行補償;正跨導穩定器由第五PMOS管和第六PMOS管組成,第五PMOS管的柵極和漏極同時接地,第五PMOS管的源極同時與第一電容的正極、第一PMOS管的漏極、第二PMOS管的柵極、第三PMOS管的漏極和第四PMOS管的柵極相連;第六PMOS管的柵極和漏極同時接地,第六PMOS管的源極同時與第二電容的正極、第一PMOS管的柵極、第二PMOS管的漏極、第三PMOS管的柵極和第四PMOS管的漏極相連;
負跨導抵消器,用于抵消上述差分阻抗變換器的并聯阻抗;負跨導抵消器由第七PMOS管、第八PMOS管、第九PMOS管和第十PMOS管組成;第七PMOS管的柵極與所述的第二PMOS管的源極相連,第七PMOS管的漏極與所述的第一PMOS管的源極相連,第七PMOS管的源極接電源;第八PMOS管的柵極與所述的第一PMOS管的源極相連,第八PMOS管的漏極與所述的第二PMOS管的源極相連,第八PMOS管的源極接電源;第九PMOS管的柵極與所述的第四PMOS管的源極相連,第九PMOS管的漏極與所述的第三PMOS管的源極相連,第九PMOS管的源極接電源;第十PMOS管的柵極與所述的第三PMOS管的源極相連,第十PMOS管的漏極與所述的第四PMOS管的源極相連,第十PMOS管的源極接電源;
上述第一PMOS管的源極、第七PMOS管的漏極和第八PMOS管的柵極的相連節點成為懸浮差分有源電感的第一端口正端,上述第二PMOS管的源極、第八PMOS管的漏極和第七PMOS管的柵極的相連節點成為懸浮差分有源電感的第一端口負端;上述第三PMOS管的源極、第九PMOS管的漏極和第十PMOS管的柵極的相連節點成為懸浮差分有源電感的第二端口負端,上述第四PMOS管的源極、第十PMOS管的漏極和第九PMOS管的柵極的相連節點成為懸浮差分有源電感的第二端口正端。
上述第一PMOS管、第二PMOS管、第三PMOS管、第四PMOS管、第五PMOS管、第六PMOS管、第七PMOS管、第八PMOS管、第九PMOS管、第十PMOS管的源極和襯底各自相連。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清華大學,未經清華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110002682.6/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