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電池無效
| 申請號: | 201080070793.4 | 申請日: | 2010-12-22 |
| 公開(公告)號: | CN103262294A | 公開(公告)日: | 2013-08-21 |
| 發明(設計)人: | 齋藤章紀 | 申請(專利權)人: | 豐田自動車株式會社 |
| 主分類號: | H01M2/06 | 分類號: | H01M2/06;H01M2/3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咨律師事務所 11247 | 代理人: | 段承恩;楊光軍 |
| 地址: | 日本*** | 國省代碼: | 日本;JP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電池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電池,特別涉及將外部端子固定于外裝的技術。
背景技術
電池的外裝收納電池的發電要素。在外裝的外側面,固定有貫通外裝而向外突出的外部端子(正極端子以及負極端子)。外部端子與發電要素電連接,通過外部端子進行電池內部與外部的電力的交換。
在電池為鋰離子二次電池等非水電解質電池的情況下,已知如果水分進入電池內部則會影響電池性能。因此,需要使電池的密閉度足夠高。
并且,在外部端子與外裝的固定部,要求用于使得外部端子不會從電池脫落的脫落性、用于使得電池內部的電解液或者在電池內部產生的氣體不會從外部端子的周圍漏出的氣密性以及外部端子與外裝的絕緣性等。即,要求充分確保外裝與外部端子之間的密封性。
在專利文獻1中,公開了如下技術:在從外裝的蓋部突出設置有外部端子的電池中,在蓋部與外部端子之間設有絕緣構件,在蓋部中的絕緣構件的周邊設置翻邊部,通過從與翻邊部的突出方向正交的方向對翻邊部進行沖壓而斂縫,由此對外部端子進行緊固固定。
然而,如果伴隨著電池的反復使用而反復進行冷卻·升溫的冷熱循環,則使得斂縫緊固部逐漸返回到斂縫前的形狀地進行作用而變得松弛,密封性能惡化,外裝與外部端子的固定部的密封性變得不充分。
在先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5-302625號公報
發明內容
發明要解決的問題
本發明的課題在于,在以貫通外裝、向其外側突出的狀態固定外部端子的電池中,提供一種外裝與外部端子的固定部處的密封性優異的電池。
用于解決課題的手段
本發明的電池,具備:外裝,其具有貫通孔;外部端子,其以使一部分向所述外裝的外側突出的狀態固定于所述外裝的貫通孔;絕緣構件,其安裝于所述外裝與外部端子之間;翻邊部,其位于所述外裝的貫通孔的周緣,向該外裝的外側突出;和加強構件,其配置于所述翻邊部的外周,加強該翻邊部的對外周側的強度;對所述翻邊部進行沖壓而使其塑性變形,由該塑性變形了的翻邊部的一部分在所述外部端子與所述貫通孔之間產生壓迫力,由此將外部端子固定于貫通孔;所述電池的特征在于,所述外部端子具備突起,所述突起形成在比承受由對所述翻邊部的沖壓引起的壓迫力的部位靠所述外裝的外側,比該外部端子的外周面向徑向外側突出。
優選:所述外部端子還具備氣密槽,所述氣密槽形成于承受由對所述翻邊部的沖壓引起的壓迫力的部位,所述突起配置在比所述氣密槽靠外裝的外側;并且,除了所述突起之外,還具備第二突起,所述第二突起形成在比所述氣密槽靠外裝的內側,比該外部端子的外周面向徑向外側突出。
優選:所述突起以及第二突起從所述氣密槽的端部連續地形成。
優選:還具備集電端子,所述集電端子將收納于所述外裝的發電要素與所述外部端子連接;所述集電端子,與所述外部端子的端部接合,并且越過所述外部端子的外周面而延伸;通過所述突起或者第二突起和所述集電端子,夾著所述絕緣構件的內周部。
發明的效果
根據本發明,能夠提供一種外裝與外部端子的固定部處的密封性優異的電池。
附圖說明
圖1是表示電池的概略結構的圖。
圖2是表示外裝與外部端子的固定部的放大剖視圖。
圖3是表示外部端子的結構的放大圖。
圖4是表示軸向的外力施加于外部端子的情況下的突起的作用的圖。
圖5是表示徑向的外力施加于外部端子的情況下的突起的作用的圖。
圖6是表示突起的其他形態的圖。
圖7是表示通過外部端子的突起和集電端子將絕緣構件的一部分夾入的情況下的突起以及集電端子的作用的圖,(a)表示軸向的外力施加于外部端子的情況,(b)表示徑向的外力施加于外部端子的情況。
圖8是表示電池的其他形態的圖,表示在外部端子在氣密槽的上方以及下方設置突起的形態。
圖9是表示外力施加于外部端子的情況下的突起的作用的圖,(a)表示軸向的外力施加于外部端子的情況,(b)表示徑向的外力施加于外部端子的情況。
圖10是表示電池的其他形態的圖,表示在外部端子設置兩個突起、通過這些突起中的集電端子側突起與集電端子將絕緣構件的一部分夾入的形態。
具體實施方式
參照圖1,對作為本發明的電池的一個實施方式的電池10的概略結構進行說明。本實施方式的電池10為鋰離子二次電池。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豐田自動車株式會社,未經豐田自動車株式會社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080070793.4/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