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防絨刺出性織物有效
| 申請號: | 201080034009.4 | 申請日: | 2010-06-17 |
| 公開(公告)號: | CN102803601A | 公開(公告)日: | 2012-11-28 |
| 發明(設計)人: | 喜多川恒光;風早新太郎;北島弘保 | 申請(專利權)人: | 東麗株式會社 |
| 主分類號: | D06M15/564 | 分類號: | D06M15/564;D03D15/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金杜律師事務所 11256 | 代理人: | 楊宏軍 |
| 地址: | 日本*** | 國省代碼: | 日本;JP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刺出 織物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洗滌耐久性優異的輕量的防絨刺出性(downproof)織物。
背景技術
對于作為羽絨服或棉服等的外罩使用的織物,要求適度的低透氣性,所述適度的低透氣性能夠防止產品的羽毛或內棉鉆出,并且由空氣進出引起的膨脹、皺縮變形容易。為了得到適度的低透氣性,已知有使織物的織密度高密度化并利用軋光(calender)加工壓縮纖維來縮小紗與紗之間的縫隙的方法(專利文獻1~3)。此外,也已知將連續微多孔膜全面涂布或層壓在織物上的方法、或用凹版輥等以表面被覆率為50~90%進行部分涂布的方法(專利文獻4~5)。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平3-241078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05-48298號公報
專利文獻3:日本特開2004-339672號公報
專利文獻4:日本特開平5-176832號公報
專利文獻5:日本特開2007-56414號公報
發明內容
在利用織密度的高密度化和軋光加工來控制低透氣度的方法中,尤其是在織造近來的羽絨服所要求的使用了低纖度紗線的薄料織物的高密度織物時,存在這樣的根本問題:由于常發生斷紗,所以工程通過性極差,而且由于織造速度慢所以生產率得不到提升。此外,即使在初期狀態得到適度的低透氣度,也會在折疊或洗滌等日常使用中由于施加摩擦、彎曲、伸縮等力而造成紗與紗之間的縫隙經時擴大、易于變得難以保持低透氣度。尤其是在使用了低纖度紗線的薄料織物中,透氣度的經時惡化易于引起羽毛或內棉鉆出。此外,若使織物為高密度,則由于紗之間的約束力高而使撕裂強度降低,尤其是在薄料織物中,由于紗強度低而導致撕裂強度降低,易于引起致命問題。
另一方面,在涂布或層壓連續微多孔膜的方法中,微多孔變得過小而難以得到充分的透氣度。尤其是對于優選用于羽絨服的薄料織物而言,膜導致織物的手感變硬,而且容易變重,所以該方法不適合。此外,若進行涂布或層壓則紗與紗之間被完全固定,所以與使織物高密度化的情況相同,紗之間的約束力提高,撕裂強度降低。而且,根據利用凹版涂布等以表面被覆率50~90%左右進行部分樹脂涂布的方法,雖然對于中厚織物可在維持低透氣度的基礎上防止撕裂強度降低和織物手感硬化,但對于薄料織物,與全面涂布的情況相同,存在有損于織物本來的手感、織物變重的問題。而且,由于高的表面被覆率使得撕裂強度也降低,因此,對于薄料織物而言,采用該方法不適于實用。
鑒于上述現狀,本發明的課題在于提供優異的輕量防絨刺出性織物,其不僅具有能夠防止產品的羽毛或內棉鉆出、并且由空氣進出引起的膨脹、皺縮變形容易的、適度的低透氣性,而且可抑制其經時惡化、即透氣度的上升,而且具有可耐實用的充分的撕裂強度,無損于材料本來的手感。
為了解決上述課題,本發明所述的防絨刺出性織物是在布帛上涂布樹脂形成的,其特征在于,所述布帛由紗條纖度為33分特以下的合成纖維構成、具有50g/m2以下的單位面積重量和1400以上、1800以下的布面覆蓋系數,所述樹脂以按固態成分計為0.1g/m2以上、5g/m2以下的涂布量涂布在所述布帛的至少一側表面。
本發明的防絨刺出性織物中,對于織物組織沒有特別限制,由于輕量且容易制成較薄的產品,所以最優選塔夫綢(taffeta)等平織組織或錦綸紗加固織物(ripstop)等變化平織組織。
本發明的防絨刺出性織物材料中使用的合成纖維的纖度為33分特以下,所以易于將織物的單位面積重量設定為50g/m2以下。可通過進一步縮小合成纖維的纖度來實現輕量化,可通過使其為16分特以下使織物單位面積重量為30g/m2以下,通過使其為11分特以下使織物單位面積重量為24g/m2以下,通過使其為8分特以下使織物單位面積重量為20g/m2。若織物單位面積重量超過50g/m2,則由于織物重量變大,不能充分發揮作為防絨刺出性的薄料織物的功能,與本發明的目的不相符。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東麗株式會社,未經東麗株式會社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080034009.4/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