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具有至少一個用于連接減振器的接納部的機動車無效
| 申請號: | 201080028683.1 | 申請日: | 2010-07-12 |
| 公開(公告)號: | CN102470714A | 公開(公告)日: | 2012-05-23 |
| 發明(設計)人: | E·克勞斯;R·格羅塞;J·魏勒;R·里爾 | 申請(專利權)人: | 寶馬股份公司 |
| 主分類號: | B60G13/00 | 分類號: | B60G13/00;B60G15/06;F16F9/54;B62D65/12 |
| 代理公司: | 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專利商標事務所 11038 | 代理人: | 董華林 |
| 地址: | 德國*** | 國省代碼: | 德國;DE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具有 至少 一個 用于 連接 減振器 接納 機動車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根據權利要求1的前序部分的具有至少一個車身側的用于連接減振器的接納部的機動車。
背景技術
使用高強度鋼和創新的接合技術以及成熟的車身設計推動了當今機動車的發展,使得與早期機動車相比車身剛度幾乎翻倍。
發明內容
在早期機動車中,局部剛度例如底盤的減振器與車身的連接在剛度測量中并不重要,因為其在整車的扭轉強度中所占份額可忽略不計。
其間,車身的剛度是這樣的并且對其要求變得這樣高,以致于對車身的整體考察對于車輛設計而言不再足夠。在實驗中也可很快發現這點,因為由整車得出的結果要比車身剛度本身所期待的差許多。已表明:在當今的車身質量中必須考慮多個因素,以便獲得希望的結果。在此,車身和底盤之間的局部連接非常重要并且對于駕駛舒適度、行駛動力性和駕駛樂趣有明顯貢獻。
通常在后輪懸架中使用所謂的減振支柱(彈簧和減振器同軸)。這表示彈簧壓縮行程和減振運動之間的比例為1∶1。這種裝置例如由DE?100?18?058?A1公開。由此產生彈簧和減振器的響應特性方面以及固有振動減振方面的最佳特性,這能夠帶來優化的駕駛舒適度或者說行駛動力性。
這種設計使得在車身后部中需要相對大的車身側的減振支柱接納部,其接納減振支柱,但這意味著裝載(Durchlade)的寬度的減小,因為減振支柱和車身側的減振支柱接納部機動車在橫向方向上需要安裝空間。出于此原因,主要在高級轎車中使用具有減振支柱的解決方案。相反,在旅游車中裝載尺寸卻非常重要。為了在行李箱和乘客車廂之間提供盡可能大的裝載空間,必須分離彈簧和減振器。另外,減振器支撐于車輪拱板中,而彈簧向下滑并且接納于橫臂的軸上。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任務是提供一種具有至少一個車身側的用于連接減振器的接納部的機動車,其允許特別高的連接剛度。
該任務通過具有權利要求1的特征的機動車來解決,所述機動車具有至少一個用于連接減振器的接納部。
如果無論在拉力負荷還是壓力負荷下減振器和車身側的接納部之間都不產生局部縫隙,那么減振器在車身側的接納部上的連接是特別剛性的。根據本發明,這樣構造接納部和減振器之間的支承面,使得當減振器靠置在接納部上時在螺紋聯接之前的不受負荷的狀態下,在減振器和支承座之間在螺紋聯接位置的區域中分別存在間隙,所述間隙在螺紋聯接后由于接納部和/或減振器的彈性變形而封閉。通過支承面的相應構造,減振器和接納部之間盡可能均勻的預緊在不受負荷的狀態中就已經形成。這種預緊用于在整個支承面上產生盡可能優化的表面壓力。因此減振器在接納部上的連接具有特別高的剛度。
優選減振器是機動車的車輪懸架的組成部分。因此減振器具有減震裝置的作用。通過減振器和接納部之間的接觸區域的根據本發明的構造可由于減振器在車身上的較高的連接剛度在駕駛舒適度、行駛動力性和聲學方面得到改善。
其它有利的方案是從屬權利要求的主題。
附圖說明
附圖中示出本發明的實施例,接下來借助該實施例詳細闡述本發明。附圖如下:
圖1為機動車車身的具有減振支柱的減振支柱接納部的剖面圖;
圖2為減振支柱的支承面的透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圖1中可見后輪懸架的減振支柱1,該減振支柱以其上端部連接在轎車車身的減振支柱接納部2上。減振支柱接納部2構成車身側的用于減振支柱1的接納部。減振支柱接納部是由輕金屬制成的壓鑄構件。減振支柱1具有作為減振器的活塞-缸裝置3和與此之軸設置的螺旋彈簧。由此,彈簧壓縮行程和減振運動之間的比例為1∶1。減振支柱1在其上端部區域具有碟形支承座4。為了固定減振支柱1,將支承座與減振支柱接納部2借助三個螺釘5三重地在減振支柱縱向方向上螺紋聯接。碟形的支承座4和減振支柱接納部2之間的支承面是環形的。三個螺釘5沿徑向均勻分布在該環形的支承面上。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寶馬股份公司,未經寶馬股份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080028683.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推力軸承托瓦拆裝裝置及其拆裝方法
- 下一篇:旋轉傳遞機構、輸送裝置和驅動裝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