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旋轉式振動波驅動裝置有效
| 申請號: | 201080014784.3 | 申請日: | 2010-03-18 |
| 公開(公告)號: | CN102365814A | 公開(公告)日: | 2012-02-29 |
| 發明(設計)人: | 末藤啟;木村篤史;森敬夫 | 申請(專利權)人: | 佳能株式會社 |
| 主分類號: | H02N2/00 | 分類號: | H02N2/00 |
| 代理公司: | 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專利商標事務所 11038 | 代理人: | 柳愛國 |
| 地址: | 日本*** | 國省代碼: | 日本;JP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旋轉 振動 驅動 裝置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旋轉式振動波驅動裝置。
背景技術
大體上,應用于振動波馬達的振動驅動裝置具有在其中形成振動 波的振動部件和與振動部件形成壓力接觸的移動部件,并且通過使振 動部件和移動部件由振動波摩擦地驅動而獲得驅動力。
所以,布置在振動部件和移動部件之間的接觸部分通過在變形從 而跟隨振動部件的振動的同時反復地與振動部件接觸和與振動部件分 離而獲得驅動力。
該類型的振動波馬達的現有技術的形式在圖9A中示出(參見日 本專利申請公報第S61-224882號)。在圖9A中,振動部件122形成 為環形,并且多個突起122b在振動部件122的整個圓周上形成于振動 部件122的上部部分中。
移動部件123借助于壓緊部件(未示出)與振動部件122形成壓 力接觸。移動部件123由彈性部件所形成的環狀主體部分123a、從主 體部分123a延伸的凸緣部分123b和接觸部分123c構造,所述接觸部 分從凸緣部分123b的端部部分延伸并且具有與振動部件122發生接觸 的摩擦表面。
壓電陶瓷121用粘合劑結合到振動部件122的底表面,并且當在 其間具有相位差的交流電壓從用于驅動馬達的驅動電路(未示出)施 加于壓電陶瓷121時生成行波。當行波的行進方向是θ方向的正方向 (參見圖9A中的箭頭)時,被摩擦驅動的移動部件123的移動方向變 為θ方向的負方向。
在移動部件123被構造成具有凸緣部分的這種情況下,當在以移 動部件的旋轉軸線為中心的柱面坐標系中在由徑向方向和豎直方向形 成的平面上觀察時在振動部件122中生成的振動的軌跡的方向基本上 與移動部件123的接觸部分的位移的方向一致。當振動軌跡的方向基 本上與位移的方向一致時,可以減小在摩擦表面上的徑向方向上的滑 動以防止效率的降低。
此外,在另一個現有技術的形式中的振動波馬達的移動部件的構 造在圖9C中示出(參見日本專利申請公報第2002-315364號)。
在圖9C中,與振動部件形成接觸并且具有預定的彈簧剛度的多 個接觸部分133c同心地設在移動部件133處。
由于設有多個接觸部分133c,因此接觸面積增加,并且接觸部分 的表面壓力減小。由此,減小了接觸部分133c的磨損以改善振動波馬 達的耐用性。
然而,如上所述的圖9A中所示的現有技術形式的振動波馬達的 接觸部分被構造成具有帶預定接觸寬度的懸臂段。
移動部件123的接觸部分123c與振動部件122形成接觸,如圖 9B中所示。
在該情況下,僅僅接觸部分123c的摩擦表面的外徑側緣部分附近 在強壓力下與振動部件122形成接觸,并且因此整個摩擦表面未與振 動部件122形成均一接觸。
所以,即使為了改善振動波馬達的耐用性的目的通過簡單地擴大 接觸部分123c來增加接觸部分123c的接觸面積以減小施加于摩擦表 面的表面壓力,接觸面積也不會增加并且表面壓力也不會減小,原因 是摩擦表面僅僅在摩擦表面的外徑側緣部分附近與振動部件122形成 接觸。
此外,當接觸部分123c的寬度增加時,即使在接觸部分123c的 外徑側緣部分附近的磨損加劇并且接觸部分123c的整個摩擦表面與 振動部件122形成接觸的情況下,摩擦表面的其中振動部件122的振 動軌跡的方向不與接觸部分123c的位移的方向一致的部分也增加。
這導致效率的降低和振鳴聲的生成,并且也導致磨損。因此,必 須在整體上減小施加于振動部件的壓力,使得即使在接觸部分123c 的外徑側緣部分處也使摩擦穩定,在該外徑側緣部分處,邊緣部分在 強壓力下與振動部件形成接觸。
輸出扭矩可以被視為基本上與所施加的壓力成比例。因此,當所 施加的壓力減小時,振動波馬達的輸出扭矩也被限制。
另一方面,在如上所述的圖9C中所示的現有技術形式的振動波 馬達的接觸部分133c中,設有多個接觸部分,并且因此可以增加接觸 面積以改善振動波馬達的耐用性。
此外,可以使各個接觸部分的位移的方向與振動部件的振動軌跡 的方向一致,使得減小摩擦表面上的徑向方向上的滑動。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佳能株式會社,未經佳能株式會社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080014784.3/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二元和三元電偶顆粒及其制造方法和用途
- 下一篇:背面入射型固體攝像元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