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發聲器有效
| 申請號: | 201020691750.5 | 申請日: | 2010-12-30 |
| 公開(公告)號: | CN202095085U | 公開(公告)日: | 2011-12-28 |
| 發明(設計)人: | 孟義明 | 申請(專利權)人: | 瑞聲光電科技(常州)有限公司;瑞聲聲學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H04R9/06 | 分類號: | H04R9/06;H04R9/02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213167 ***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發聲器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發聲器,尤其涉及一種發聲器的磁框。
【背景技術】
近年來隨著移動通信技術的快速發展,消費者越來越多地使用帶有語音功能的移動通訊設備,例如便攜式電話、掌上游戲機、手提電腦、膝上型計算機、多媒體播放器及能夠通過公共或專用通信網絡進行通信的其他設備。而揚聲器作為語音的播放裝置,其設計好壞直接影響揚聲器的性能。
相關技術的發聲器通常設有磁框、及懸于磁框上方的音圈,磁框設有底壁,音圈上設有與外部電路電連接的引線,而引線通常與磁框的底壁的邊緣相對應且相距很近,這樣,很容易在產品跌落時出現音圈引線撞擊磁框底壁的現象,從而導致音圈受損,進而影響發聲器的性能。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種新的發聲器來解決上述問題。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需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提供一種發聲器,該發聲器包含的磁框能起到保護音圈引線的作用。
本實用新型是通過這樣的技術方案實現的:
一種發聲器,其包括磁框、位于磁框內的磁鋼及懸于磁框上方的音圈,所述磁框設有底壁,所述磁鋼設有遠離磁框底壁的上表面,所述音圈設有引線,所述引線設有松弛部,其中,所述底壁包括第一底壁和自第一底壁延伸而出的第二底壁,所述第一底壁與磁鋼上表面的垂直距離小于第二底壁與磁鋼上表面的垂直距離,所述松弛部正對第二底壁。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改進,所述第二底壁位于磁框的短軸的兩側邊上。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改進,所述第一底壁與所述第二底壁平行。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改進,所述磁框的長軸兩側邊處設有自第一底壁垂直延伸而出的側壁,所述側壁的兩端設有臺階。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改進,所述引線位于音圈上朝向磁框底壁的一端。
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優點:由于磁框的底壁包括間隔一定高度的第一底壁和第二底壁,且第一底壁與磁鋼上表面的垂直距離小于第二底壁與磁鋼上表面的垂直距離,同時音圈的引線的至少一端部與第二底壁正對應。這樣,就可以在磁框底部形成讓位空間,避免發聲器在意外發生跌落時,音圈引線的松弛部因撞擊磁框底部而發生折斷或損壞的現象,從而提高發聲器的性能。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發聲器的立體分解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發聲器的剖視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發聲器的磁框的立體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如圖1和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發聲器10,其包括盆架11、收容于盆架的振動系統和磁路系統及與盆架11組接并用以保護振動系統的上蓋12。
振動系統包括音圈13及與音圈13相連并受盆架11支撐的振膜14,音圈13設有與振膜14連接的上端面130及與上端面130相對的下端面131,該下端面朝向發聲器10的磁路系統,音圈13上還設有自下端面引出的引線132。
盆架11設有內壁110及環設于內壁110上的第一端面111,盆架11的底部還設有用以使音圈13與外部電路電導通的導電部18,在本實施例中,即為插腳。導電部18設有位于第一端面111上的第一導電端180及自第一導電端180延伸出盆架11外部且與外部電路電導通的第二導電端181。導電部18是通過注塑的方式而與盆架11固定連接。
磁路系統包括與盆架11固定連接的磁框15、固定于磁框15內部且設有上表面160的磁鋼16及位于上表面160上的極芯17。在本實施例中,磁鋼16和極芯17與盆架11的內壁110形成間隙,音圈13懸于該間隙中,同時引線132自音圈13的下端面引出,并與位于盆架11的第一端面111上的第一導電端180相連,使音圈13通過導電部18與外部電路電連接,引線132自音圈至第一導電端之間設有松弛部133。
一并參照圖3,磁路系統的磁框15設有底壁150,底壁150包括與磁鋼16固定連接的第一底壁151和自第一底壁151延伸而出并與第一底壁151平行的第二底壁152,在本實施例中,第二底壁152位于磁框15的短軸的兩側邊上。其中,磁框15還設有位于長軸兩側邊處的側壁154,側壁154自第一底壁151延伸而出并第一底壁151垂直。在本實施例中,側壁154的兩端還設有臺階155。底壁150還包括連接第一底壁151和第二底壁152的第三底壁153,第三底壁153使得第一底壁151和第二底壁152之間形成高度差,并使二者的連接呈階梯狀。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瑞聲光電科技(常州)有限公司;瑞聲聲學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未經瑞聲光電科技(常州)有限公司;瑞聲聲學科技(深圳)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020691750.5/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