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汽車車身后柱流水槽結構無效
| 申請號: | 201020609564.2 | 申請日: | 2010-11-16 |
| 公開(公告)號: | CN201882156U | 公開(公告)日: | 2011-06-29 |
| 發明(設計)人: | 邵廣濤;項劍;李國林;李宏華;吳成明;丁勇;李書福;楊健;趙福全 | 申請(專利權)人: | 浙江吉利汽車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團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62D25/08 | 分類號: | B62D25/08 |
| 代理公司: | 臺州市方圓專利事務所 33107 | 代理人: | 張智平 |
| 地址: | 317000 浙江*** | 國省代碼: | 浙江;3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汽車 車身 流水 結構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汽車零部件技術領域,涉及一種流水槽結構,特別是一種汽車車身后柱流水槽結構。
背景技術
一般兩廂汽車車身后柱流水槽結構主要由后流水槽上段板及后組合燈安裝板焊接形成。后流水槽上段板的上部與頂蓋焊接,其側面與側圍外板焊接,后組合燈安裝板的底部與后圍外板焊接,形成一個從頂蓋沿后柱到車身底部的導水槽。其有一定的截面形狀,形成一個凹形導水槽結構。
雨水從車身上部順著流水槽流下,經過后組合燈各安裝點及線束過孔處,這樣雨水就會流入到線束過孔內,進而流入到汽車車體內,對汽車造成一定的影響。而且后組合燈各安裝點經常被雨水浸泡,很容易被腐蝕,使其使用壽命變短。
為此,人們經過長期的探索,提出了各種各樣的解決方案。例如,在后組合燈各孔洞處增加密封墊圈對其進行密封。但這樣設置使其整體結構復雜,而且密封墊圈不易安放,在使用過程中密封墊圈容易脫落,達不到理想的效果。
現在人們一般采用后組合燈自帶的密封墊圈對其進行密封,防止雨水從各孔處進入車身內部。但這樣設置還是避免不了雨水進入到各孔內,而且雨水還是會進入到各安裝點處,對各安裝點進行腐蝕,影響安裝點的使用壽命。若長時間使用,由于磨損還需要定期對組合燈自帶的密封墊圈進行更換。由于組合燈自帶的密封墊圈與組合燈連為一體的,更換時也就是對組合燈進行更換,這樣既浪費自由,又浪費時間。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針對現有的技術存在上述問題,提出了一種結構簡單、工藝容易實現的汽車車身后柱流水槽結構。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可通過下列技術方案來實現:
本汽車車身后柱流水槽結構,包括后流水槽上板及后組合燈安裝板,所述的后流水槽上板上部與頂蓋連接,其側面與側圍外板連接,所述后組合燈安裝板的底部與后圍外板連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后流水槽上板的下部密封連接有導水件,所述導水件的下端與所述的后組合燈安裝板相抵靠。
本汽車車身后柱流水槽結構,通過增加一個導水件,從而形成一個從后流水槽上板到后組合燈外翻邊面的流水線路。通過該結構,雨水沿著后流水槽上板,經過增加的導水件和后組合燈安裝板的翻邊面,防止了水流經過后組合燈各安裝孔及線束過孔,更好的保證了雨水不會進入到車體的內部。
在上述的汽車車身后柱流水槽結構中,所述的導水件呈板狀,所述的后組合燈安裝板內側具有密封墊,上述的導水件抵靠在所述的密封墊上,并與所述的后組合燈安裝板配合。
這里設置的密封墊為后組合燈安裝板自帶的密封墊,而且密封墊位于導水件和后組合燈安裝版之間,密封住兩者的間隙,防止雨水進入到車體內部。
在上述的汽車車身后柱流水槽結構中,所述的導水件通過焊接方式密封連接在上述的后流水槽上板上。
在上述的汽車車身后柱流水槽結構中,所述的后流水槽上板上部與頂蓋通過焊接方式連接;所述的后流水槽上板的側面與側圍外板通過焊接方式連接;所述的后組合燈安裝板的底部與后圍外板通過焊接方式連接。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汽車車身后柱流水槽結構具有以下優點:
本結構不更改原流水槽的結構,在原來的基礎上通過焊接一個導水件,改變流水的路線,引導水流到后組合燈外翻邊面,保證雨水不經過后組合燈安裝孔及線束過孔,其結構簡單,工藝容易實現。
附圖說明
圖1是本汽車車身后柱流水槽結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汽車車身后柱流水槽結構的另一結構示意圖。
圖3是后組合燈安裝板與導水件處的剖視圖。
圖中,1、后流水槽上板;2、后組合燈安裝板;21、密封墊;3、導水件。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是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例并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的描述,但本實用新型并不限于這些實施例。
如圖1和圖2所示,本汽車車身后柱流水槽結構,包括后流水槽上板1及后組合燈安裝板2,后流水槽上板1上部與頂蓋通過焊接方式連接,后流水槽上板1的側面與側圍外板通過焊接方式連接,后組合燈安裝板2的底部與后圍外板通過焊接方式連接。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浙江吉利汽車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未經浙江吉利汽車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020609564.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微車車體前輪罩
- 下一篇:汽車空調連接件模具二次抽芯機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