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冶金硅濕法提純用攪拌反應釜無效
| 申請號: | 201020593917.4 | 申請日: | 2010-11-05 |
| 公開(公告)號: | CN201848247U | 公開(公告)日: | 2011-06-01 |
| 發明(設計)人: | 史珺;王宣;程素玲 | 申請(專利權)人: | 上海普羅新能源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01J19/18 | 分類號: | B01J19/18;B01F7/18 |
| 代理公司: | 上海浦一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31211 | 代理人: | 丁紀鐵 |
| 地址: | 201206 上海市浦*** | 國省代碼: | 上海;3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冶金 濕法 提純 攪拌 反應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太陽能級多晶硅提純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冶金硅濕法提純用攪拌反應釜。
背景技術
由于西門子法提純硅技術生產成本高,近年來,采用冶金法提純制備太陽能級多晶硅的技術獲得了廣泛的重視。冶金法提純一般包括濕法冶金和高溫精煉提純兩部分。由于在高溫下提純能耗高,且對雜質的去除能力有限。特別對于金屬雜質,一般可利用其小的分凝系數,采用定向的凝固的方法去除,但是,當金屬雜質含量過高時,一次定向凝固去除量有限,需進行多次定向凝固,增加了能耗,從而使生產成本很高。
因此,為初步降低金屬硅中的雜質,一般可采用酸洗的方法,可將2N級的金屬硅提純為4N級。酸洗是將硅破碎為一定大小的顆粒后,采用反應釜使硅顆粒與配好的酸溶液進行反應,在反應過程中通常需進行攪拌以促進反應的進行。現有冶金硅濕法提純用攪拌反應釜的幾何形狀具有對稱性、平衡性和均勻性的特點,采用現有冶金硅濕法提純用攪拌反應釜進行提純時,攪拌葉片對反應釜內的硅料和液體會均勻攪拌,使得反應釜內的硅料和液體產生同步運動,這樣會使所述硅料和液體不能充分混合,酸洗質量不高、且酸洗時間較長。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冶金硅濕法提純用攪拌反應釜,能使硅料和酸洗液得到更充分的攪拌與反應、提高酸洗質量、縮短酸洗時間、降低能耗和成本。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的冶金硅濕法提純用攪拌反應釜包括:攪拌桶、攪拌軸和變速機構;所述攪拌筒上設有進料口、觀察口和出料口,所述攪拌軸上設有攪拌葉片;所述攪拌軸與所述攪拌桶的軸線平行且和所述攪拌桶的軸線相隔一段距離。
更優選擇為,所述攪拌軸與所述攪拌桶軸線相隔距離為50mm~100mm。
更優選擇為,所述攪拌軸上設置的所述攪拌葉片組成一級攪拌葉片組或兩級攪拌葉片組,每一級所述攪拌葉片組由三個位于同一水平面上且圍繞所述攪拌軸均勻分布所述攪拌葉片組成。所述攪拌葉片與所述攪拌軸間形成30°~50°的角度。
本實用新型通過將所述攪拌軸置于所述攪拌筒的偏心位置上,能使各所述攪拌葉片與攪拌筒內壁之間形成不等間隙,在使用過程中,能使酸洗液與硅顆粒在隨著攪拌葉片作周向流動時形成不規則的湍流,克服了現有技術中存在的整體流,從而使硅料和酸洗液得到更充分的攪拌與反應,既能提高酸洗質量,又能縮短酸洗時間,最后還能降低能耗和成本。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冶金硅濕法提純用攪拌反應釜的剖示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冶金硅濕法提純用攪拌反應釜的俯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所示,是本實用新型冶金硅濕法提純用攪拌反應釜的剖示圖。本實用新型冶金硅濕法提純用攪拌反應釜包括:攪拌桶1、攪拌軸2和變速機構7。所述攪拌筒上設有進料口4、觀察口5和出料口6,所述攪拌軸2上設有攪拌葉片3。所述攪拌軸2與所述攪拌桶1的軸線9平行并位于偏離所述攪拌桶1的軸線9的距離為L的位置上,偏離距離L即為圖1中所述攪拌軸2的軸線8和所述攪拌桶1的軸線9之間的偏心L,更優選擇為,所述偏離距離L為50mm~100mm。
所述攪拌軸2上設置的所述攪拌葉片3組成兩級攪拌葉片組,每一級所述攪拌葉片組由三個位于同一水平面上且圍繞所述攪拌軸2均勻分布所述攪拌葉片3組成。所述攪拌葉片3與所述攪拌軸2間形成30°~50°的角度。如圖1所示,所述攪拌葉片3的長邊處于水平方向,所述長邊都和所述攪拌軸2垂直;所述攪拌葉片3的側邊為短邊,所述短邊和所述長邊垂直且所述短邊和所述長邊組成的面的方向和所述攪拌軸2間形成30°~50°的角度。
所述進料口4、所述觀察口5設置于所述攪拌桶1的上部,所述出料口6位于所述攪拌桶1的下部。變速機構7位于所述攪拌桶1的上部且和所述攪拌軸2相連接并用于驅動所述攪拌軸2產生轉動并帶動所述攪拌葉片3轉動從而實現攪拌功能。
如圖2所示,為本實用新型冶金硅濕法提純用攪拌反應釜的俯視圖,可以看出,所述攪拌軸2的圓心和所述攪拌桶1的圓心偏離了一定距離,也即所述攪拌軸2與所述攪拌桶1的軸線偏離了距離L。所述攪拌軸2的偏心設置使得各所述攪拌葉片3在各個角度時和對應的所述攪拌桶1的側壁的距離不同。這樣在使用過程中,能使酸洗液與硅顆粒在隨著攪拌葉片3作周向流動時形成不規則的湍流,克服了現有技術中存在的整體流,從而使硅料和酸洗液得到更充分的攪拌與反應,既能提高酸洗質量,又能縮短酸洗時間,最后還能降低能耗和成本。
以上通過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的說明,但這些并非構成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原理的情況下,本領域的技術人員還可做出許多變形和改進,這些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上海普羅新能源有限公司,未經上海普羅新能源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020593917.4/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