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用于汽車后軸軸頸的安裝結構無效
| 申請號: | 201020587652.7 | 申請日: | 2010-11-02 |
| 公開(公告)號: | CN201849254U | 公開(公告)日: | 2011-06-01 |
| 發明(設計)人: | 陳正康;陳喜東;劉玉清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長安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四川建安車橋分公司 |
| 主分類號: | B60B35/00 | 分類號: | B60B35/00;F16C13/02 |
| 代理公司: | 成都虹橋專利事務所 51124 | 代理人: | 楊冬 |
| 地址: | 625000 四*** | 國省代碼: | 四川;5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用于 汽車 軸頸 安裝 結構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安裝結構,尤其是涉及一種用于汽車后軸軸頸的安裝結構,屬于汽車制造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汽車后軸是目前輕載汽車普遍使用的非獨立懸架形式,通過后軸兩端的軸頸以及后軸中間軸管上的拖曳臂支架實現車輪與車架的硬性連接,再通過減震器和減震彈簧完成車輪與車架的軟性連接,從而起到支撐車身的作用;后軸軸頸伸出端與制動器相連,其外徑的大小直接決定制動器的大小;同時,直接與該軸頸配合的軸承部件必須與軸頸伸出端以及軸頸臺階端面配合良好,才能保證該總成工作的有效性。根據目前的市場需求,在將后軸類產品應用于載荷較高的汽車上時,必須要提高后軸產品的承載能力。解決上述問題的方案一般有兩種:第一種是加大軸頸的外徑,這種方案將會使與之配套的制動器相應增大,從而使整個后軸結構有較大變動,這樣會大大增加生產成本;第二種是加大軸頸伸出端與臺階端面轉角處過渡圓弧的圓角R,如果直接采用這種方案,由于安裝在軸頸伸出端上的軸承為標準件,其內圈的內孔與端面轉角處的過渡圓角R′也為標準值,這樣便無法保證軸承部件與軸頸臺階端面的良好配合。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不需要大量改變后軸整體結構,又能有效提高后軸承載能力的用于汽車后軸軸頸的安裝結構。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用于汽車后軸軸頸的安裝結構,包括汽車后軸軸頸和安裝在該后軸軸頸伸出端上的軸承,所述伸出端與相連臺階端面轉角處的過度圓弧的圓角R大于安裝在該伸出端上的軸承內圈的內孔與端面的過度圓弧的圓角R′,在所述軸承與所述臺階端面之間安裝有墊圈。
進一步的是,所述墊圈與所述伸出端之間為過盈裝配結構。
進一步的是,所述圓角R在3mm~6mm之間。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過加大后軸軸頸伸出端與相連臺階端面轉角處過渡圓弧的圓角R來增強所述后軸的承載能力,然后再在軸頸伸出端上增加一個墊圈,用以消除加大后的圓角R與軸承內孔與端面過渡圓角R′不能匹配的問題,既實現了提高后軸承載能力的目的,又保證了軸承部件與軸頸臺階端面的良好配合,同時還不需要大量的改變后軸的整體結構,節約了生產成本,擴大了現有后軸結構的應用范圍。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用于汽車后軸軸頸的安裝結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標記為:軸頸1、伸出端2、軸承3、臺階端面4、內孔5、端面6、墊圈7、軸管8。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便于理解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接合附圖1對后軸結構作簡要說明,如圖1以及背景資料所述,本實用新型所涉及到的后軸的結構為:所述后軸主要由中間的軸管8、安裝在該軸管8兩端的軸頸1以及安裝所述軸管8上的拖曳臂支架(圖中未示出的)組成,所述后軸通過拖曳臂支架將汽車的車輪與車架實現硬性連接,通過減震器和減震彈簧完成車輪與車架的軟性連接。
如圖1所示是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不需要大量改變后軸整體結構,又能有效提高后軸承載能力的用于汽車后軸軸頸的安裝結構。所述安裝結構包括汽車后軸軸頸1和安裝在該后軸軸頸1伸出端2上的軸承3,所述伸出端2與相連臺階端面4轉角處的過度圓弧的圓角R大于安裝在該伸出端2上的軸承3內圈的內孔5與端面6的過度圓弧的圓角R′,在所述軸承3與所述臺階端面4之間安裝有墊圈7。這樣,通過加大后軸軸頸1伸出端2與相連臺階端面4轉角處過渡圓弧的圓角R增強所述后軸的承載能力,然后再在所述后軸軸頸1伸出端2上增加一個與墊圈7,消除加大后的圓角R與軸承3內孔5與端面6過渡圓角R′不能匹配的問題,既實現了提高后軸承載能力的目的,又保證了軸承部件與后軸軸頸1臺階端面4的良好配合,同時還不需要大量的改變后軸的整體結構,節約了生產成本,擴大了現有后軸結構的應用范圍。
上述實施方式中,所述墊圈7與伸出端2之間可以是過渡配合裝配結構,也可以是過盈配合裝配結構,為了提高軸承3與臺階端面4之間的良好配合,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是過盈配合裝配結構。
像本實用新型中涉及到的臺階型軸頸1,在其伸出端2與相連臺階端面4的轉角處,為了減小該轉角處的應力集中,一般都會設置一個過渡圓弧結構,當該過渡圓弧的圓角R的尺寸很小時,其作用只是為了消除應力的集中,此時R一般為0.5mm~1.5mm之間。盡管在所述軸頸1轉角處設置了消除應力集中的圓角R,但是在軸頸1承受徑向外力時,根據受力分析和實際工作的結果看,軸頸1最容易破壞失效的地方仍然是在所述的轉角處,如果提高了所述轉角處的荷載承受能力,也就相應的提高了軸頸1的承載能力。為了提高所述轉角處的承受荷載的能力,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是如前述實施方式中的加大后軸軸頸1伸出端2與相連臺階端面4轉角處過渡圓弧的圓角R來實現的,但是這個過渡圓弧的圓角R又不能太大,否則會使軸頸1整個裝配結構出現較大的變化,對降低成本極為不利,再接合軸頸1使用的工況,本實用新型所述圓角R的尺寸在3mm~6mm之間。這樣既能有效的提高軸頸1承受荷載的能力,又能方便與之配套的墊圈7的結構設置,盡量使整個后軸的裝配結構的變化最小。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長安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四川建安車橋分公司,未經中國長安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四川建安車橋分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020587652.7/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