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單層引線框架整流器無效
| 申請號: | 201020522079.1 | 申請日: | 2010-09-08 |
| 公開(公告)號: | CN201788968U | 公開(公告)日: | 2011-04-06 |
| 發明(設計)人: | 俞建;趙強;李治劌;李馳明;范德忠;魏廣乾 | 申請(專利權)人: | 四川太晶微電子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H01L25/07 | 分類號: | H01L25/07;H01L29/06;H01L29/417;H01L23/495 |
| 代理公司: | 成都虹橋專利事務所 51124 | 代理人: | 李順德 |
| 地址: | 629000 四川省遂寧市經濟技術*** | 國省代碼: | 四川;5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單層 引線 框架 整流器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電子器件,特別涉及一種半導體整流器。
背景技術
整流器,特別是半導體整流器,是電子技術中應用非常廣泛的電子器件。半導體整流器一般由二極管構成,一只整流器通常采用4只二極管連接成橋式整流電路構成。在半導體制造工藝中,封裝在一起的4只二極管由4只半導體芯片(簡稱為芯片)構成,每只芯片包括P型半導體和N型半導體兩種材料類型,其接觸區就是PN結,是二極管實現其功能(單向導電性)的所在。圖1示出了現有技術的整流器管芯結構示意圖,可以看出,整流器的管芯結構層次依次為:引線框架(電極的連接線)1、電極23、芯片20、電極24、引線框架1和基片3,所有芯片布置在芯片層2中,如圖1所示。現有技術的PN結是在一塊本征半導體芯片20正面和背面摻不同的雜質,使其一面形成為P型半導體21,另一面形成為N型半導體22,在P型半導體21和N型半導體22交界處就形成了一個PN結。為了滿足二極管的電性能要求,芯片20厚度d一般要達到0.25~0.27mm。圖1中P型半導體21的電極23、N型半導體22的電極24分別從芯片20的正面和背面引出,并各自與位于同一面的引線框架1連接,從而將4只二極管(圖1中僅示出了2只)連接成橋式整流電路。由圖1可見,現有技術整流器有兩層引線框架,其與電極的連接約占0.5mm的空間(見圖1中的h所示),整流器管芯厚度為2h+D,由于D≥0.25mm,所以管芯厚度至少為1.25mm。
現有技術的整流器存在的主要缺點是:由于采用芯片兩面擴散的工藝形成PN結,芯片兩面都有電極和引線框架,管芯厚度較大,不利于器件的小型化,芯片與外側散熱片之間距離較大,芯片熱阻大,散熱效果不好。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就是針對現有技術整流器厚度大不利于小型化的缺點,提供一種采用平面PN結結構的整流器,降低整流器管芯厚度,提高器件的小型化水平并改善芯片散熱效果。
本實用新型解決所述技術問題,采用的技術方案是,單層引線框架整流器,包括引線框架,電極、4只芯片和基片,每只芯片包括相交的P型半導體和N型半導體,所述P型半導體和N型半導體分別通過電極與引線框架連接,4只芯片連接成橋式整流電路,其特征在于,每只芯片中P型半導體和N型半導體均位于芯片正面,4只芯片正面朝上,所有電極位于芯片正面并與引線框架連接,4只芯片背面位于同一平面并直接與基片相連。
具體的,所述基片為芯片背面的一層絕緣層。
進一步的,所述絕緣層背面有金屬膜,所述金屬膜上覆蓋有散熱片。
具體的,所述散熱片為無氧銅片。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芯片背面沒有電極和引線框架,降低了整流器的厚度,方便進行絕緣和金屬化封裝。由于芯片直接與基片接觸,縮短了芯片與外側散熱片之間的距離,降低了芯片散熱的熱阻,提高了散熱效果。
附圖說明
圖1是現有技術整流器結構示意圖;
圖2是實施例的示意圖;
圖3是引線框架與芯片連接關系示意圖;
圖4是整流器電路原理圖。
其中:1為引線框架;2為芯片層;3為基片(或絕緣層);4為金屬膜;5為散熱片;11為塑封層;20為芯片;21為P型半導體;22為N型半導體;23、24為電極;D1、D2、D3、D4為二極管;O、P為橋式整流電路的直流輸出端;X、Y為橋式整流電路的交流輸入端。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及實施例,詳細描述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
本實用新型單層引線框架整流器,采用4只芯片接成橋式整流電路,每只芯片的PN結都是在一片P型(或N型)半導體芯片正面,擴散N型雜質(或P型雜質)構成。本實用新型的整流器,芯片背面沒有電極和引線框架,可以在純平面的芯片背面沉積一層硅絕緣層作為基片,并進行金屬化處理形成一層金屬膜,然后再在金屬膜上焊接一片無氧銅片作為散熱片進行主動散熱,芯片與散熱銅片結合緊密(忽略絕緣層的厚度),既簡化了生產流程,又提高了散熱能力。
實施例1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四川太晶微電子有限公司,未經四川太晶微電子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020522079.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薄膜狀電連接體及其制造方法
- 下一篇:多播單頻網子幀資源配置同步方法及系統
- 同類專利
- 專利分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