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水陸兩用摩托車有效
| 申請號: | 201020516477.2 | 申請日: | 2010-09-03 |
| 公開(公告)號: | CN201784420U | 公開(公告)日: | 2011-04-06 |
| 發明(設計)人: | 劉尚明 | 申請(專利權)人: | 劉尚明 |
| 主分類號: | B60F3/00 | 分類號: | B60F3/00;B62K11/00 |
| 代理公司: | 上海兆豐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有限合伙) 31241 | 代理人: | 黃美英 |
| 地址: | 271000 山東省*** | 國省代碼: | 山東;37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水陸 兩用 摩托車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水陸兩用摩托車。
背景技術
當今社會上的出行代步工具已發展的越來越快,不光有更多的私家汽車,更有性能優良的摩托車和自行車。尤其是自行車的發展更是突飛猛進,靠人體自踩的自行車已發展成為電力助動車和液氣助動車,使人們的出行更方便省力。但是這些摩托車、電力助動車和氣動助動車只能在陸地上騎行。若像近期發生的有些地區被暴雨侵襲后,使整個地區都變成澤國,這時的上述代步工具根本無法使用,只能像一具廢鐵泡在水里。因此亟待有一種既能在陸地上騎行,又能在水面上騎行的水陸兩用自行車。近幾年雖有一種專為水上運動項目設計的水陸兩用自行車。但是這種水陸兩用自行車或多或少還存在一些缺陷,如出入水陸時需要進行組件的拆裝;或是在水面上行駛時轉彎不靈活而造成傾覆;或是在水面上行駛時不夠穩定,不安全;這些缺陷造成水陸兩用自行車在應用上得到了制約。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現有技術的缺陷,提供一種水陸兩用摩托車,它能靈活方便地從陸地摩托車快速改裝成可在水面上行駛的水上摩托艇。
實現上述目的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水陸兩用摩托車,包括前、后車架、踏板、前、后輪支架、龍頭、方向把手、座鞍及前、后車輪,后車架內或踏板下設有電池組或油箱,座鞍的下部安裝一主驅動電機,所述兩用摩托車還包括一對艙板、四個壓腳、一螺旋槳、一牽引機構及一傳動機構。其中:
所述前輪為一鋼圈和輪轂之間密封的封閉式車輪;
所述一對艙板分別可折翻地安裝在所述踏板的兩側面上;
所述四個壓腳成對地并可轉動地安裝在所述前車架的兩側豎桿和所述后輪支架的兩側豎桿上;在所述艙板翻下后,所述四個壓腳轉到所述艙板的上表面以使所述艙板處于水平狀態;
所述主驅動電機的轉軸上安裝一主驅動帶輪并虛套一副驅動帶輪,所述主驅動帶輪和副驅動帶輪之間設有離合器;
所述后輪通過一連接在所述主驅動帶輪上的主傳動帶驅動;
所述螺旋槳通過所述牽引機構連接在所述座鞍的后方,該螺旋槳依次通過所述副驅動帶輪及所述傳動機構驅動;
所述傳動機構包括一傳動軸及一起落桿,所述螺旋槳的后端、所述傳動軸的一端及所述起落桿的兩端分別安裝一錐形齒輪,所述傳動軸的另一端安裝一傳動帶輪,所述傳動軸通過一連接在所述副驅動帶輪上的副傳動帶驅動,所述起落桿的兩端分別與所述傳動軸和所述螺旋槳垂直地嚙合連接。
上述的水陸兩用摩托車,其中,所述牽引機構包括一牽引電機、一安裝在牽引電機轉軸上的滾筒及一卷繞在滾筒上的鋼絲繩,所述牽引電機安裝在所述后輪支架上,所述鋼絲繩的端頭連接在所述起落桿的與所述螺旋槳連接的一頭。
上述的水陸兩用摩托車,其中,所述傳動軸、所述起落桿的兩頭及所述螺旋槳的后部分別安裝在一軸承套中,所述傳動軸的軸承套固定在所述后輪支架的水平桿的后端,所述起落桿與所述傳動軸的連接端的軸承套可轉動地連接在所述傳動軸上的軸承套上,所述起落桿與所述螺旋槳的連接端的軸承套固定在所述螺旋槳的軸承套上。
上述的水陸兩用摩托車,其中,所述一對艙板通過彈簧合頁安裝在所述踏板兩側面。
本實用新型的水陸兩用摩托車的技術方案,只須進行簡單的操作就可以將陸地上行駛的摩托車改變成可以在水面上行使的摩托艇,并且改裝成本低,驅動效率高。原主驅動電機可即可驅動陸地行駛,又可驅動水上行駛的螺旋槳,可以提供足夠的動力;轉動方向把手即可控制水上行駛的轉向,方便省力。在陸地上行駛時,只要將艙板翻折緊貼在踏板和后輪的兩側面,因此占用空間小,攜帶方便。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水陸兩用摩托車的一側透視圖(陸地狀態);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水陸兩用摩托車的側視圖(陸地狀態);
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水陸兩用摩托車的俯視圖(陸地狀態);
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水陸兩用摩托車的一側透視圖(水中狀態);
圖5為本實用新型的水陸兩用摩托車的側視圖(水中狀態);
圖6為本實用新型的水陸兩用摩托車的俯視圖(水中狀態)。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能更好地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進行理解,下面通過具體地實施例并結合附圖進行詳細地說明:
請參閱圖1至圖6,本實用新型的水陸兩用摩托車,包括前、后車架1、2、踏板3、前、后輪支架4、5、龍頭6、方向把手7、座鞍8及前、后車輪9、10、一對艙板11、四個壓腳12、一螺旋槳13、一牽引機構及一傳動機構。其中: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劉尚明,未經劉尚明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020516477.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汽車車門的內開面板
- 下一篇:一種風沙流實時同步探測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