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設計新穎的防水隔熱屋面無效
| 申請號: | 201020280173.0 | 申請日: | 2010-08-03 |
| 公開(公告)號: | CN201746992U | 公開(公告)日: | 2011-02-16 |
| 發明(設計)人: | 潘龍;史幸群;王偉;莊建華;宗媛 | 申請(專利權)人: | 江蘇龍騰工程設計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E04D11/02 | 分類號: | E04D11/02;E04D13/16 |
| 代理公司: | 南京天華專利代理有限責任公司 32218 | 代理人: | 徐冬濤 |
| 地址: | 211113 江***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設計 新穎 防水 隔熱 屋面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主要涉及建筑領域的屋面結構,具體是針對建筑物的防水隔熱屋面。
背景技術
隨著我國建筑節能規范要求的提高和建筑業的高速發展,傳統的屋面防水隔熱結構,如空心預制板加防水瀝青卷材防水層已不能滿足防水隔熱的要求。目前在廣大南方地區,夏季高溫多雨,一般設計采用的防水隔熱屋面的常規結構為:在屋面的結構層上依次鋪設水泥陶泥找坡層,15mm厚采用1:3水泥砂漿收面層,4mm厚的SBS改性瀝青卷材防水層,20mm厚采用1:3水泥砂漿保護層,40mm厚擠塑板隔熱層,20mm厚采用1:3水泥砂漿保護層和40mm厚細石混凝土剛性層。此種結構雖能起到一定的防水隔熱作用,但仍存在許多不足,主要表現在:結構復雜,施工工序多、周期長、整體負載重、造價高、保溫隔熱效果不佳。由于水泥陶泥為顆粒狀,因此還必須采用在表面用水泥砂漿收面施工,因此施工較為麻煩,存在費時、費工等現象。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設計提供一種結構簡單、施工方便且防水隔熱效果好的防水隔熱屋面。
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防水隔熱屋面,它包括屋面結構層,在屋面結構層的上方依次鋪設防水層、保護層和剛性層,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屋面結構層和所述防水層之間設置保溫隔熱層,所述保溫隔熱層為含有玻璃纖維或碳纖維的輕質復合混凝土層。
所述保溫隔熱層的上表面為斜平面,并在該平面上設置伸縮縫。
所述保溫隔熱層的上表面,設計的伸縮縫可為縱向或橫向設置;所述伸縮縫的寬度、深度及間隔的距離,可根據所述保溫隔熱層的厚度及表面積的大小來確定。
所述保溫隔熱層設計采用含有玻璃纖維或碳纖維的輕質復合混凝土層。所述防水層采用SBS改性瀝青卷材層;所述保護層采用水泥砂漿層;所述剛性層采用細石混凝土層。
本實用新型設計提供的防水隔熱屋面,取消了現有一般屋面結構中,所采用的水泥和陶泥形成的找坡層,即在找坡層上采用15mm厚、1:3水泥砂漿收面層,采用40mm厚擠塑板隔熱層,并且在擠塑板上采用20mm厚、1:3水泥砂漿保護層。本實用新型所設計的保溫隔熱層,采用由維尼倫增強纖維、粉煤灰、水泥、砂和水,以及碳纖維或玻璃纖維在現場攪拌,采用一次性澆注而成的輕質復合混凝土層。設計采用該輕質復合混凝土,不僅具有自重輕、找坡施工簡單、抗震性強、防火、使用壽命長、導熱系數低的優點,而且還具有較好的防水性能、優異的強度和提高節能效果等特點。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有:
設計采用的防水隔熱屋面強度高、結構簡單、重量輕、施工方便、防水隔熱效果好且成本低,通過采用一次性澆灌成型,不僅施工質量有保障,而且屋面不易產生裂縫,有效避免了滲水現象。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的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中保溫隔熱層上表面的俯視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參見圖1、圖2,一種設計新穎的防水隔熱屋面,包括屋面結構層1,在屋面結構層1的上方依次鋪設防水層3、保護層4和剛性層5,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屋面結構層1和所述防水層3之間設置保溫隔熱層2。保溫隔熱層2為含有玻璃纖維或碳纖維的輕質復合混凝土層。
所述保溫隔熱層2的上表面為斜平面,并在該平面上設置伸縮縫2-1,所述伸縮縫2-1為縱向或橫向設置。
所述保溫隔熱層2為輕質復合混凝土層,該輕質復合混凝土層設計采用由維尼倫水泥增強纖維、粉煤灰、水泥、砂和水,以及碳纖維或玻璃纖維在現場攪拌,找坡采用模板一次性澆灌而成。
所述防水層3設計采用4mm厚的SBS改性瀝青卷材層;所述保護層4設計采用20mm厚、1:3的水泥砂漿層;所述剛性層5設計采用40mm厚的細石混凝土層。
本實用新型涉及的其它未說明部分與現有技術相同。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江蘇龍騰工程設計有限公司,未經江蘇龍騰工程設計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020280173.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