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多維纖維織物有效
| 申請號: | 201020236611.3 | 申請日: | 2010-06-17 |
| 公開(公告)號: | CN201738107U | 公開(公告)日: | 2011-02-09 |
| 發明(設計)人: | 楊勇新;王敬;張學;廉杰;趙顏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冶建筑研究總院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D04C1/02 | 分類號: | D04C1/02 |
| 代理公司: | 北京紀凱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245 | 代理人: | 關暢 |
| 地址: | 100088 ***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多維 纖維 織物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多維纖維織物,特別涉及一種可抗震消能的多維纖維織物。
背景技術
在建筑工程、軍用制品、民用織品中,可以使用一種剛性(半剛性或柔性)的中空制品作為抗震消能裝置。例如使用中空制品作為結構后澆帶、抗震縫的填充材料,也可以在結構基礎頂部覆蓋,利用其織物的柔性起到密封和隔震消能的作用。這些制品常用的材料涉及金屬材料、橡膠、木材、碳纖維等。這些材料制成的抗震消能裝置在變形性能差、承載力低、抗震消能效率低并且成本高。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具有高效抗震消能功能的多維纖維織物。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由至少兩個編織層1和編織層1之間的支撐夾層2組成;所述支撐夾層2包覆于兩層編織層內,由若干條支撐纖維3組成;所述支撐纖維3與編織層1之間的夾角為30°~90°。這樣的結構,支撐夾層可以提高織物在平行于織物表面方向以外的方向的消能能力,如垂直織物表面的支撐能力和抗牽拉能力,從而提高了其用于建筑工程、軍用制品、民用織品中的抗震能力。
根據支撐夾層的支撐纖維的設計方向可以提供垂直織物表面、平行織物表面的變形(消能)能力。如需要沿織物的某一方向提供消能能力時,可以設計支撐纖維方向均與要求方向相同;如果需要垂直織物表面提供消能能力時,則支撐纖維方向可以設計成隨機方向編織。
上述每個編織層是由連續玄武巖纖維編織成的平面織物,根據需要均可編織成一層以上的纖維層數,以增加平行織物表面方向的消能能力。
所述多維織物的材料優選為連續玄武巖纖維,利用該纖維織成織物具有防水、耐高溫、耐腐蝕的功能。
上述每個編織層可采用普通織物編制方法。
基于上述結構設計,本實用新型的織物具有在多個方向抗震消能的能力,抗震效率高,并且具有防水、耐高溫及化學腐蝕、成本低等優點,可以廣泛地用于各種建筑(構筑)物抗震消能制品或構配件,用于軍用或民用設備防撞擊裝置的表面材料,各種消能緩沖裝置的構成,抗爆建筑物的結構表面防護等。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剖視圖(支撐纖維隨機方向編織)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剖視圖(支撐纖維相同方向編織)
具體實施方式
本實用新型的多維織物,由至少兩個編織層1和每兩個編織層1之間的支撐夾層2組成;如圖1和圖2所示,為由兩個編織層1和編織層1之間的支撐夾層2組成的多維織物。
支撐夾層2包覆于兩個編織層1內,由若干條支撐纖維3組成;所述支撐纖維與編織層1之間的夾角為30°~90°。編織層1和支撐纖維的材料均為連續玄武巖纖維。這樣結構,支撐夾層可以提高織物在平行于織物表面方向以外的方向的消能能力,如垂直織物表面的支撐能力和抗牽拉能力,從而提高了其用于建筑工程、軍用制品、民用織品中的抗震能力。利用連續玄武巖纖維織成織物具有防水、耐高溫、耐腐蝕的功能。
根據支撐夾層的支撐纖維的設計方向可以提供垂直織物表面、平行織物表面以及其他方向的抗變形(消能)能力。如需要沿織物的某一方向提供消能能力時,可以設計支撐纖維方向均與要求方向相同,如圖2所示,使用z型纖維作為支撐纖維連接上下兩個織物面層,根據需要可以調整支撐纖維的傾斜角度。如果需要垂直織物表面提供消能能力時,則支撐纖維方向可以設計成隨機方向編織,此時可以使用z型纖維作為支撐纖維進行雙向編織,以使支撐纖維傾斜角度對稱,如圖1所示。
上述每個編織層是由連續玄武巖纖維編織成的平面織物,根據需要均可編織成一層以上的纖維層數,以增加平行織物表面方向的消能能力。
每個編織層厚度為0.2-1.5mm,使用整體成型編制工藝,避免了織物在外力沖擊下面層與中間層脫離。
中間支撐夾層厚度為2-100mm,使用連續玄武巖纖維絲直徑為7-11μm。
基于上述結構設計,本實用新型的多維織物具有在多個方向抗震消能的能力,抗震效率高,并且具有防水、耐高溫及化學腐蝕、成本低等優點,可以廣泛地用于各種建筑(構筑)物抗震消能制品或構配件,用于軍用或民用設備防撞擊裝置的表面材料,各種消能緩沖裝置的構成,抗爆建筑物的結構表面防護等。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冶建筑研究總院有限公司,未經中冶建筑研究總院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020236611.3/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