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抗震救生艙無效
| 申請號: | 201020235546.2 | 申請日: | 2010-06-13 |
| 公開(公告)號: | CN201735087U | 公開(公告)日: | 2011-02-09 |
| 發明(設計)人: | 張力;李仲亮;馬芳;張詩夢 | 申請(專利權)人: | 北京新宇航世紀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A62B31/00 | 分類號: | A62B31/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立鈞成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205 | 代理人: | 劉芳 |
| 地址: | 100093 北京市***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抗震 救生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抗震避難裝置,尤其涉及一種地震發生時用于緊急避難的抗震救生艙。
背景技術
目前,地震仍以其不可預知性給人類造成巨大災難,這主要是由于地震波傳播快、能量大且現有的建筑抗震等級低的因素所導致。一般來說,地震時間僅有幾秒到幾十秒的時間。因此,一旦發生地震,人們很難在短時間內逃離建筑物,尤其是高層建筑物。而地震引起的房屋倒塌則造成圍困在建筑物中的人員傷亡。因此,在地震時,如何保障人員生命安全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現有技術中的抗震救生設備的外形主要采用方形結構。這種抗震救生設備在地震引起的倒塌物下落時,容易因倒塌物的堆積而被損毀,所以現有的救生設備不能可靠地保證逃生人員的人身安全。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抗震救生艙,以實現在地震時,為逃生人員在獲得救助前提供更加安全的救生艙。
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抗震救生艙,包括救生艙本體,所述救生艙本體包括抗震外殼和與所述抗震外殼的內側連接的內設結構,所述抗震外殼的頂部為弧形結構,所述抗震外殼的外側表面至少一部分設置有氣囊,所述氣囊的外側罩設有氣囊保護層,所述氣囊保護層的邊緣與所述抗震外殼的外側表面可分離連接。
進一步的,所述抗震救生艙還包括壓力傳感器,與所述氣囊連接,用于根據所述氣囊頂部受到的壓力控制氣囊的自動開啟;或者,所述抗震救生艙還包括手動開關,與所述氣囊連接,用于手動開啟所述氣囊。
進一步的,所述抗震外殼為鐘罩形結構,所述抗震外殼上開設有用戶出入的艙門,所述抗震外殼與地面的接觸面大于所述抗震外殼中部的橫截面;或者,所述抗震外殼為可開合的貝殼形結構。
進一步的,所述抗震外殼的外側表面設有由具有抗壓力和沖擊力的復合材料或者金屬材料形成的縱橫交錯的加強筋。
進一步的,所述抗震外殼的內側表面設置有緩沖層,所述抗震外殼的側壁設有多個通氣孔。
進一步的,所述內設結構還包括多個可密封的分隔室,所述分隔室與所述抗震外殼一體成形。
所述分隔室內設有生活必需品、供氧防火防毒系統和/或供電系統。
由上述技術方案可知,本實用新型通過采用頂部為弧形結構的抗震外殼,保證該抗震救生艙在地震時不易被倒塌物或墜落物損毀;通過在抗震外殼的外側表面至少一部分設置氣囊,從而減緩艙體在地震過程中所受到的沖擊力,使得避難人員獲得更加安全的保護。
下面通過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做進一步的詳細描述。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抗震救生艙實施例一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抗震救生艙實施例二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抗震救生艙實施例三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抗震救生艙實施例四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抗震救生艙實施例五的剖面結構示意圖。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1:抗震外殼;??????????3:艙門;
4:氣囊保護層;????????5:氣囊;
6:加強筋;????????????7:軸線;
8:通氣孔;????????????9:分隔室;
10:緩沖層;???????????100:救生艙本體。
具體實施方式
圖1為本實用新型抗震救生艙實施例一的結構示意圖,如圖1所示,在本實施例中,抗震救生艙包括救生艙本體100,救生艙本體100包括具有弧形頂部的抗震外殼1和與抗震外殼1內側連接的內設結構。在抗震外殼1外側的至少一部分,例如在抗震外殼1的弧形頂部或側面上,或者整個抗震外殼1外側設置氣囊5,該氣囊5被夾設在氣囊保護層4和抗震外殼1外側之間。
在常態下,氣囊保護層4可以通過易斷裂材料連接或者粘接形式與抗震外殼1之間形成可分離連接。當救生艙本體100受到外界沖擊力時,氣囊5能夠充氣自動張開,氣囊保護層4在氣囊5膨脹力的作用下與抗震外殼1分離,因此,氣囊5在抗震外殼1上形成緩沖保護層,從而緩沖抗震外殼1受到的沖擊力,有利于保護艙體及艙體內的避難人員;或者,該氣囊5可以采用手動控制,當避難人員需要打開時,即可控制該氣囊5的開啟。
上述結構的抗震救生艙一方面通過采用頂部為弧形結構的抗震外殼,可以保證該抗震救生艙在地震時不易被倒塌物或墜落物損毀;另一方面通過在抗震外殼外側增設氣囊,提高了抗震救生艙的抗沖擊性能,從而更加有利于保證避難人員的安全。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北京新宇航世紀科技有限公司,未經北京新宇航世紀科技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020235546.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