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新型生物填料有效
| 申請號: | 201020232262.8 | 申請日: | 2010-06-22 |
| 公開(公告)號: | CN201722201U | 公開(公告)日: | 2011-01-26 |
| 發明(設計)人: | 于振濱 | 申請(專利權)人: | 青島思普潤水處理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C02F3/00 | 分類號: | C02F3/00 |
| 代理公司: | 濟南舜源專利事務所有限公司 37205 | 代理人: | 王連君 |
| 地址: | 266555 山東省青島市經*** | 國省代碼: | 山東;37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新型 生物 填料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水處理過程使用的生物填料,特別涉及一種懸浮生物填料。
背景技術
水處理過程中使用的生物填料,尤其是其中的懸浮生物填料是水體生物反應過程中重要的生物載體。目前懸浮生物填料主流產品的結構主要是:包括外層結構體、中間層結構體與內層結構體,從斷面結構看,三層結構體形成三個同心圓型部即內層圓型部、中間層圓型部與外層圓型部,同心圓型部之間通過加強筋或/和翅片連接在一起,且在中間層圓型部上設置有輻射狀的鰭片。上述生物填料所起的主要作用是:增加比表面積,提高掛膜率;以及在水體中作懸浮運動過程中促進微生物與水體的接觸機會,增強微生物的反應與分解,提高反應速度。在生產實踐中發現,上述生物填料雖然具有較大的比表面積,以及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掛膜率,但其結構還有待于進一步改進。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任務在于解決現有技術中生物填料所存在的上述技術缺陷,提供一種新型生物填料。
其技術解決方案是:
一種新型生物填料,包括外層結構體與內層結構體,外層結構體為筒狀,其斷面結構近似圓形;內層結構體由若干條與外層結構體等長的小型內筒組成,以其中一條小型內筒為中心、其余小型內筒按從內圈至外圈順序排布,形成類似蜂窩狀結構;位于外圈的小型內筒的筒孔成半蜂窩孔狀,其呈輻射狀的筒壁與外層結構體連在一起。
在小型內筒的筒壁上設置有沿長度方向伸展的鰭片,就某一個小型內筒而言,在其一側筒壁的內壁面上設置有的鰭片,在與該筒壁相鄰一側筒壁的外壁面上也設置有鰭片;其中一個小型內筒的一側筒壁的內壁面也同時作為另一個相鄰小型內筒的同側筒壁的外壁面。
上述外層結構體,其外周邊均勻布設斷面呈梯形結構的小突起部,在對應各小突起部的內周邊上形成形狀相應的凹口。
就上述某一個小型內筒而言,在其一側筒壁上只設置有一片鰭片,該鰭片在筒壁寬度方向上處于居中位置,就所有小型內筒而言,指向一個方向的鰭片在同一直線上。
上述內層結構,除處于中心位置上的小型內筒外,其余小型內筒排布在兩個圈次上,其中一個內圈由6個小型內筒形成,外圈由12個小型內筒形成。
上述所有小型內筒中,處于中心位置的小型內筒以及處于內圈位置的小型內筒的斷面結構呈正六邊形,處于外圈位置的小型內筒的斷面結構呈外側開口的多邊形,開口處為外層結構體對應部分。
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技術效果:
本實用新型中,內層結構體采取由若干條與外層結構體等長的小型內筒組成類似蜂窩狀結構的技術方式,可有利于大幅提高比表面積,進而提高掛膜率。上述鰭片的設置,一則有利于進一步增加比表面積及提高掛膜率,二則還有利于其在氣體沖擊等的作用下提升推動力,進一步提高填料的旋轉滾動及翻轉性能,使水體與微生物進行充分接觸及反應。上述梯形結構的小突起部的設置,較現有技術中的圓弧形結構突起部設計,既有利于更進一步增大比表面積,還有利于更進一步提升推動力,更進一步提高填料的旋轉滾動性能。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與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種實施方式的結構原理示意圖,示出了其斷面結構。
圖2為上述方式的立體結構原理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青島思普潤水處理有限公司,未經青島思普潤水處理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020232262.8/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