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汽車鉸鏈導軌的安裝結構有效
| 申請號: | 201020207569.2 | 申請日: | 2010-05-28 |
| 公開(公告)號: | CN201761332U | 公開(公告)日: | 2011-03-16 |
| 發明(設計)人: | 王有傳;項劍;李國林;李宏華;吳成明;丁勇;李書福;楊健;趙福全 | 申請(專利權)人: | 浙江吉利汽車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團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60J5/06 | 分類號: | B60J5/06 |
| 代理公司: | 臺州市方圓專利事務所 33107 | 代理人: | 張智平;張向飛 |
| 地址: | 317000 浙江*** | 國省代碼: | 浙江;3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汽車 鉸鏈 導軌 安裝 結構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汽車制造技術領域,涉及一種汽車鉸鏈導軌的安裝結構。
背景技術
汽車的車門如果設計成滑移門,這樣則需要布置幾個鉸鏈和與鉸鏈相對應的鉸鏈導軌。傳統車型中滑移門只有上、中兩組鉸鏈和相對應的上、中兩個鉸鏈導軌。目前,新型的車型中滑移門的鉸鏈分為上、中、下三組,這樣就需要上、中、下鉸鏈導軌。
現有技術中鉸鏈導軌僅與車身框架周邊零件焊接,這樣當鉸鏈導軌受到縱向作用力時,鉸鏈導軌容易變形,使用壽命不長。針對存在的問題,人們對汽車鉸鏈導軌的安裝進行了各種各樣的設計,有些還申請了專利,例如中國專利文獻資料公開了一種微車滑移門導軌加強結構[申請號:200720171462.5;授權公告號:CN201124751Y],其包括汽車滑移門的本體、車身框架和導軌,導軌安裝在車身框架上,汽車滑移門本體安裝在導軌內,汽車滑移門本體可在導軌內滑動,實現汽車滑移門相對汽車車身框架的開啟與關閉,在導軌上安裝有加強板。
上述微車滑移門導軌加強結構是在導軌與車身框架之間安裝加強板,這樣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強滑移門導軌的強度,但是整體強度還是不夠,導軌也僅是焊接于車身框架處,安裝效果不好且安裝后的強度不理想。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針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上述問題,提供了一種結構簡單、安裝方便且強度好的汽車鉸鏈導軌的安裝結構。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可通過下列技術方案來實現:一種汽車鉸鏈導軌的安裝結構,設于車身上,其特征在于,該安裝結構包括用于安裝鉸鏈導軌的滑槽,所述的滑槽的槽口朝外且槽身嵌入車身與車身固連。
鉸鏈導軌安裝在滑槽上,滑槽又嵌入車身與車身固連,這樣滑槽既滿足了鉸鏈導軌的安裝,而且增加了車身的強度,結構簡單易于實施。
在上述的汽車鉸鏈導軌的安裝結構中,所述的滑槽為分體式結構。分體式結構的滑槽的制造方便,能保證自身的強度。
在上述的汽車鉸鏈導軌的安裝結構中,所述的滑槽包括滑槽上板、滑槽下板,所述的滑槽上板與滑槽下板固連。
在上述的汽車鉸鏈導軌的安裝結構中,所述的滑槽上板具有加強筋。加強筋的設置進一步加強了滑槽上板的強度,提高了安全性能。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汽車鉸鏈導軌的安裝結構為分體式的滑槽,結構簡單,分體式滑槽自身的強度能夠保證,強度高,鉸鏈導軌在滑槽上安裝方便,而且滑槽又增加了車身的強度,提高了安全性能。
附圖說明
圖1是本汽車鉸鏈導軌的安裝結構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中,1、滑槽;2、滑槽上板;3、滑槽下板;4、加強筋。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是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例并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的描述,但本實用新型并不限于這些實施例。
如圖1所示,本汽車鉸鏈導軌的安裝結構設于車身上,位于車身門檻處,安裝結構包括用于安裝鉸鏈導軌的滑槽1,滑槽1的槽口朝外且槽身嵌入車身與車身固連。
滑槽1為分體式結構,分體式結構的滑槽1的制造方便,能保證自身的強度。本實施例中滑槽1包括滑槽上板2、滑槽下板3,滑槽上板2與滑槽下板3通過焊接固連在一起。為了增加滑槽1的強度,提高安全性能,在滑槽上板2加工了加強筋4,當然根據實際情況,可以在滑板下板上再加工加強筋4。
安裝時,先將鉸鏈導軌與滑槽上板2焊接,然后再將滑槽上板2與滑槽下板3焊接,最后將組合焊接好的滑槽1嵌入車身焊接安裝,這樣滑槽1既滿足了鉸鏈導軌的安裝,而且增加了車身門檻處的強度,提高了安全性能。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是對本實用新型精神作舉例說明。本實用新型所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對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做各種各樣的修改或補充或采用類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會偏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權利要求書所定義的范圍。
盡管本文較多地使用了滑槽1、滑槽上板2、滑槽下板3、加強筋4等術語,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術語的可能性。使用這些術語僅僅是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釋本實用新型的本質;把它們解釋成任何一種附加的限制都是與本實用新型精神相違背的。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浙江吉利汽車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未經浙江吉利汽車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020207569.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