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汽車A柱上端連接結構有效
| 申請號: | 201020201791.1 | 申請日: | 2010-05-25 |
| 公開(公告)號: | CN201721514U | 公開(公告)日: | 2011-01-26 |
| 發明(設計)人: | 劉衛民;吳成明;劉衛國;錢國強;林高澤;李書福;楊健;趙福全 | 申請(專利權)人: | 浙江吉利汽車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團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62D25/04 | 分類號: | B62D25/04 |
| 代理公司: | 杭州杭誠專利事務所有限公司 33109 | 代理人: | 尉偉敏 |
| 地址: | 317000 *** | 國省代碼: | 浙江;3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汽車 上端 連接 結構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汽車車架連接結構,特別涉及一種汽車A柱內板上段板與汽車前橫梁連接板的抗變形連接結構。
技術背景
在汽車設計過程中,對于每一款設計都要進行碰撞試驗以檢測車輛的安全性能,在碰撞試驗過程中如果汽車A柱變形量過大,極易使前車門門框變形從而導致汽車前門難以打開,不利于駕駛室及副駕駛室的乘員逃生,所以汽車A柱的抗變形性能要求較高。汽車A柱的變形一般發生在汽車A柱內板上段板與汽車前橫梁連接板的搭接處,該處為主要應力集中點,汽車設計時要重點對該處進行加強。
中國專利局在2009年7月8日公開了CN101475025A號專利申請文件,名稱為車身側位與頂蓋前橫梁的搭接系統。該結構包括A柱加強板,A柱上內板和頂蓋前橫梁,A柱加強板有一搭接頭、所述搭接頭為一凹臺,A柱上內板和頂蓋前橫梁都在所述搭接頭處與A柱加強板搭接。該結構的A柱上內板和頂蓋前橫梁均在A柱加強板的凹臺處搭接,使A柱加強板承受主要應力,所以該處的A柱加強板結構尤為重要。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決汽車A柱上端在碰撞時候容易發生變形的問題,提供一種抗變形的A柱上端連接結構,尤其是A柱上加強板的結構。
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汽車A柱上端連接結構,包括A柱內板上段板、前橫梁連接板以及A柱上加強板,?A柱內板上段板和前橫梁連接板相互重疊搭接固定,A柱上加強板設置在搭接處上方,A柱上加強板上設有涂裝漏液孔,涂裝漏液孔設置在搭接處的后側,與搭接處距離為80-120mm。在汽車受到碰撞時,搭接處應力集中,容易在該處發生形變,而A柱上加強板的涂裝漏液孔處強度較低,所以使涂裝漏液孔與搭接處保持合適的距離,來保證整體結構的強度,抗變形性能好。
作為優選,所述涂裝漏液孔為圓孔。作為另外的方案,涂裝漏液孔選用長圓孔,但是長圓孔的腰部強度低,將涂裝漏液孔設計為圓孔強度更高。
作為優選,所述涂裝漏液孔孔壁中部呈弧形向內突出。圓孔的上下開口處與A柱上加強板的表面過度更為平滑。
作為優選,所述A柱內板上段板與前橫梁連接板為焊接結構。
作為優選,所述A柱內板上段板搭接在前橫梁連接板上側。
作為優選,所述A柱內板上段板與前橫梁連接板搭接距離大于200mm。搭接距離過小會導致強度不足。
作為優選,所述涂裝漏液孔與搭接處距離為100mm。
本實用新型的A柱上加強板的涂裝漏液孔與A柱內板上段板、前橫梁連接板的搭接處錯開,保證了整體結構的強度,抗變形性能好;涂裝漏液孔采用圓孔,強度高。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一種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的A-A剖視圖。
圖中:1.A柱上加強板,2.涂裝漏液孔,3.?A柱內板上段板,4.前橫梁連接板,d.涂裝漏液孔與搭接處后邊緣的距離。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通過具體實施例并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
實施例:一種汽車A柱上端連接結構,如圖1、圖2所示。A柱內板上段板3的后端交疊在前橫梁連接板4前端的上側,兩者之間焊接連接,兩者之間的搭接距離為350mm,在A柱內板上段板3與前橫梁連接板4的上側還設有A柱上加強板1,A柱上加強板1上設有涂裝漏液孔2,涂裝漏液孔2為圓形孔,孔壁中部呈弧形向內突出。位于A柱內板上段板3與前橫梁連接板4搭接處的后側,涂裝漏液孔2與搭接處后邊緣的距離d為100mm。
A柱內板上段板3與前橫梁連接板4的搭接處為應力集中點,涂裝漏液孔2為A柱上加強板1的應力集中點,設計時使兩個應力集中點相互錯開,提高了A柱上端的抗變形能力。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浙江吉利汽車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未經浙江吉利汽車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020201791.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