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電連接器無效
| 申請號: | 201020198265.4 | 申請日: | 2010-05-21 |
| 公開(公告)號: | CN201741904U | 公開(公告)日: | 2011-02-09 |
| 發明(設計)人: | 廖啟男;郭子凡 | 申請(專利權)人: | 富士康(昆山)電腦接插件有限公司;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H01R13/46 | 分類號: | H01R13/46;H01R13/648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215316 江蘇省昆***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連接器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電連接器,尤其涉及一種具有遮蔽殼體的電連接器。
【背景技術】
請參閱中國臺灣新型專利公告第273838號公開了一種電連接器,該電連接器包括絕緣本體、若干收容于絕緣本體內的第一、第二端子,以及遮覆于絕緣本體上的遮蔽殼體,所述第一端子及第二端子被設置為上下相對的兩排且固持于前述絕緣本體內。絕緣本體的頂壁及底壁分別設有若干前后貫通的固持孔,前述遮蔽殼體的上下邊緣分別向前延伸有若干固持片,該固持片收容于絕緣本體的固持孔內以將遮蔽殼體與絕緣本體緊密結合在一起。但是,此種固持方式是在絕緣本體上設有固持孔,并將遮蔽殼體的固持片卡持于固持孔內,從而可能增加了絕緣本體的高度,不利于電連接器的小型化發展趨勢。
因此,確有必要設計一種新的電連接器,以彌補現有技術中的上述缺陷。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所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提供一種有利于小型化的電連接器。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可采用以下技術方案:一種電連接器,其包括:絕緣本體、收容于絕緣本體的若干端子以及遮覆于絕緣本體的遮蔽殼體。絕緣本體設有沿第一方向延伸的基部及圍設于基部前端外側的增強部,增強部設有沿第一方向延伸的至少一收容部,該收容部在與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上貫穿所述增強部,遮蔽殼體設有沿第一方向延伸的至少一卡持部,對應插入所述收容部并與收容部干涉配合。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增強部設有貫穿第二方向的收容部,且卡持部與收容部的配合結構無需增加絕緣本體的尺寸,有利于電連接器的小型化。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電連接器的立體組裝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電連接器另一角度的立體組裝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電連接器的俯視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電連接器的立體分解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電連接器另一角度的立體分解圖;
圖6為圖3所示本實用新型電連接器沿A-A線的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至圖3所示,本實用新型電連接器100包括絕緣本體1、收容于絕緣本體1的若干端子2及遮覆于絕緣本體外側的遮蔽殼體3。
如圖4與圖5所示,絕緣本體1大致成長方體狀,其設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基部11及位于基部11內的中空的收容空間14。其中,前后方向也被定義為對接方向或第一方向。基部11于后側設有后壁15,后壁15向收容空間14內突伸形成一舌板部13,舌板部13上側設有貫穿后壁15的端子槽道131以收容端子2。基部11的前端外側向外突出形成包圍基部11的增強部12,增強部12鄰近收容空間14的前端并且可以增強基部11的強度。該增強部12與基部11之間呈階梯狀,其中增強部12與基部11的上壁110之間形成有垂直于上壁110的連接壁122,連接壁122緊貼基部11的上壁110處向前凹陷形成若干梯形收容部121,收容部121在對接方向上部分貫穿增強部12,在與對接方向上垂直的豎直方向上(該方向也稱第二方向)收容部121呈向上敞開狀,即貫穿增強部12的上表面120并形成一開口1214。所述收容部121包括位于對接方向兩側的第一側壁1211、第二側壁1212及位于收容部121末端連接第一側壁1211與第二側壁1212的第三側壁1213。第一側壁1211與第二側壁1212之間的距離自開口1214起呈逐漸增大趨勢,并且收容部121的底部還形成有自基部11的上壁110水平向前延伸的底面1215。自基部11后壁側看該收容部121,其大致呈燕尾槽狀。
如圖1、圖2與圖4所示,端子2設有固持部22、自固持部22一側向前水平延伸的縱長的接觸部21及由固持部22另一側向下彎折延伸的連接腳23。所述端子2收容于絕緣本體的端子槽道131內,接觸部21暴露于所述收容空間14內,而連接腳23則延伸出絕緣本體的后壁15。
如圖4與圖6所示,所述遮蔽殼體3由一金屬片沖壓彎折形成并遮覆于絕緣本體1的外部,遮蔽殼體3的上表面30沿對接方向水平向前延伸形成若干梯形卡持部31。該卡持部31包括相互平行的上側面311、下側面312、連接上側面311、下側面312的第一側面313與第二側面314及前表面315。其中第一側面313與第二側面314之間的距離自上側面311至下側面312呈逐漸增大趨勢。
在組裝過程中,遮蔽殼體3將沿對接方向向前移動,其卡持部31對應插入絕緣本體1的收容部121內,卡持部31的第一側面313、第二側面314、下側面312及前表面315分別與絕緣本體1的收容部121的第一側壁1211、第二側壁1212、底面1215及第三側壁1213相抵貼,且卡持部31的上側面311恰好與絕緣本體1的收容部121的開口1214相吻合。此時,遮蔽殼體3的上表面30及卡持部31的上側面311與增強部12的上表面120相平。簡言之,卡持部31在豎直方向上的尺寸不會超出增強部12的上表面120,因而也不會額外增加電連接器的尺寸。此外,電連接器在焊接過程中,遮蔽殼體3的卡持部31由于與收容部121干涉配合,可有效支撐于絕緣本體1的增強部12,從而防止絕緣本體前端的翹曲變形。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富士康(昆山)電腦接插件有限公司;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未經富士康(昆山)電腦接插件有限公司;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020198265.4/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齒輪自定心微錐套夾具
- 下一篇:一種五芯結構的電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