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雙媒體混合動力發動機無效
| 申請號: | 201020196231.1 | 申請日: | 2010-05-20 |
| 公開(公告)號: | CN201705465U | 公開(公告)日: | 2011-01-12 |
| 發明(設計)人: | 唐硎 | 申請(專利權)人: | 唐硎 |
| 主分類號: | F02B75/18 | 分類號: | F02B75/18;F02G5/02;F02B37/00;F01D15/08 |
| 代理公司: | 常州市夏成專利事務所(普通合伙) 32233 | 代理人: | 李紅波 |
| 地址: | 213011 江蘇省常州市***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媒體 混合 動力 發動機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發動機技術領域,尤其是一種雙媒體混合動力發動機。
背景技術
內燃機歷經百余年的發展,現今內燃機的效率較早期相比,已有了極大的提高。盡管如此,其熱效率還是很低,即使是高性能的四沖程發動機(包括車用活塞式汽油發動機),其熱效率也不到30%,也就是說,燃料燃燒產生的有用能量只有不到1/3被我們有效利用,超過2/3的熱量被浪費掉了。同時還污染了環境。進一步提高發動機的效率已是十分困難的事。究其原因,燃料燃燒產生的熱量中,有相當大一部分通過排氣方式排到大氣中去了(這部分稱為“排氣損失”),是主要原因之一。據下圖顯示,排氣溫度達800℃之高!其實排氣閥口的溫度還要高,可達900℃-1000℃。
發動機排出的高溫廢氣,在到達排氣管前,已被缸頭冷卻系統帶走部分熱量。根據卡諾定理描述,內燃機做功效率與所采用的媒體(做功媒介)無關,只與參與循環的高溫端TH與低溫端TL有關。公式表達為η=1-TL/TH(K)。通常發動機均采用空氣為媒體,其原因無需描述。而水通常只是作為發動機冷卻所用,并不參與做功循環。
實用新型內容
為了克服現有的發動機熱效率低的不足,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雙媒體混合動力發動機。
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雙媒體混合動力發動機,包括發動機機體、機體內設有A缸、B缸、C缸和D缸,A缸和D缸的缸頭上設有聯通氣閥和排氣閥組件,B缸和C缸的缸頭上設有進氣閥,水泵連接A缸和D缸,曲軸通過連桿分別和A缸、B缸、C缸、D缸連接,排氣組件置于汽缸頂部、缸頭內部。排氣組件汽/氣接口通過排氣組件聯通管和排氣組件聯接管與廢氣/蒸汽分離器連接,廢氣/蒸汽分離器連接連接廢氣渦輪機和汽輪機,尾氣排氣管連接廢氣渦輪機,汽輪機通過回汽管和高壓汽泵連接,高壓汽泵的一端通過低溫汽管連接汽、水流量控制/溫度檢測器,汽、水流量控制/溫度檢測器與排氣閥組件連接,高壓汽泵的另一端與冷凝器連接,冷凝器的一端通過水箱與水泵連接。
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另一個實施例,進一步包括A缸、B缸、C缸和D缸內均設有活塞。
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另一個實施例,進一步包括A缸和D缸的缸套內設有高溫導熱油和冷卻/預熱水管。
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另一個實施例,進一步包括A缸、B缸、C缸和D缸的曲軸曲拐夾角分別為30°、-30°、150°和180°。
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另一個實施例,進一步包括所述排氣閥組件為排氣閥、高溫熱交換器多功能組件,包括組件外套、排氣閥、排氣閥圈、導套和熱交換器換熱片。
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另一個實施例,進一步包括導套的上定位板和下定位板之間設有上安裝板和下安裝板,上安裝板和下安裝板之間設有雙螺旋熱交換汽管。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雙媒體混合動力發動機中,水除參與冷卻外,還作為第二媒體,通過一定的方式方法參與做功循環,利用發動機排氣熱量對水進行加熱,使其成為具有一定溫度、壓力的蒸汽,成為第二動力源,所以稱之為“雙媒體混合動力發動機”。本實用新型是根據現有工業化生產水平,采用成熟技術,圍繞“第二動力源”,盡量簡化結構,適應工業化大規模生產的需求。本實用新型大大提高了發動機的熱效率,節省了能源。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中I部放大示意圖;
圖3中,(a)是排氣閥組件的主視圖;(b)是排氣閥組件的俯視圖;
圖4是A缸曲軸曲拐夾角示意圖;
圖5是B缸曲軸曲拐夾角示意圖;
圖6是C缸曲軸曲拐夾角示意圖;
圖7是D缸曲軸曲拐夾角示意圖。
圖中1.曲軸,2.連桿,3.活塞,4.缸頭,5.排氣閥組件,6.聯通氣閥,7.進氣閥,8.機體,9.缸套,10.水箱,11.冷凝器,12.水泵,13.高壓汽泵,14.汽輪機,15.廢氣渦輪機,16.廢氣/蒸汽分離器,17.汽、水流量控制/溫度檢測器,18.冷卻/預熱水管,19.高溫導熱油,20.供水管,21.低溫汽管,22.渦輪機--輸出軸耦合帶,23.回汽管,24.尾氣排氣管,25.排氣組件聯接管,26.排氣組件聯通管,27.排氣組件汽/氣接口,28.出氣通道,29.進氣通道,31.A缸,32.B缸,33.C缸,34.D缸,51.排氣閥,52.排氣閥圈,53.上定位板,54.下安裝板,55.導套,56.雙螺旋熱交換汽管,57.上安裝板,58.上定位板,59.組件外套,510.熱交換熱片。
具體實施方式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唐硎,未經唐硎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020196231.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風冷柴油機汽缸頭氣門布置結構
- 下一篇:車用帶導流閥消聲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