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吹氣式折頁裝置無效
| 申請號: | 201020196031.6 | 申請日: | 2010-05-19 |
| 公開(公告)號: | CN201669926U | 公開(公告)日: | 2010-12-15 |
| 發明(設計)人: | 程榮武 | 申請(專利權)人: | 南京卓能機械設備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31B19/26 | 分類號: | B31B19/26 |
| 代理公司: | 南京天翼專利代理有限責任公司 32112 | 代理人: | 湯志武;李海濤 |
| 地址: | 211300 江蘇省***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吹氣 折頁 裝置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有關于包裝設備技術領域,且特別是有關于一種能應用于中西式兩用信封機的吹氣式折頁裝置。
背景技術
現有的國內中西式兩用信封機,在折中式信封時,最后要進行底部的折蓋過程。一般采用大滾筒上的吸氣裝置,吸住靠近信封要折的底部位約10毫米左右,依靠信封自然彈性使信封底部面抬起,高過擋板的板口面,使其正常進入擋板,利用與擋板撞擊的慣性,從而使信封完成底部折蓋。
這種吸氣折蓋方法對厚紙信封是可以的,因為厚紙(所指是100克以上屬厚紙)信封彈性較大,底部面抬起的高度是可以的,能高過擋板的板口面的。但對于薄紙(所指是100克以下屬薄紙)就不理想。因為薄紙的彈性較小,折蓋時信封底部面抬起的高度不夠,造成折蓋時發生的卡紙,造成廢品率高,嚴重的將無法正常生產。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針對現有國內中西式兩用信封機折蓋時所存在的問題,提供一種吹氣式折頁裝置,能夠吸住信封底部約10毫米左右位置,采用吹氣助折功能,使每只信封底部折頁時自然慣性抬起,大大提高了生產薄紙信封時的穩定性,避免了因此所產生的報廢問題。
本實用新型提出一種吹氣式折頁裝置,包括滾筒、擋板以及壓輥。其中,滾筒的筒面具有第一吸氣孔和第一吹氣孔。
作為本方案的進一步改進,所述滾筒的筒面沿軸線方向分布有一排第一吸氣孔,所述第一吸氣孔的一側平行設置有兩排第一吹氣孔。進一步的,所述第一吹氣孔設置于第一吸氣孔與擋板之間。本實用新型具有兩排第一吹氣孔,此兩排吹氣孔位是根據生產不同信封底部面的長短時調節用的。
作為本方案的進一步改進,所述滾筒內設置有吸氣管和吹氣管,滾筒的側面具有第二吸氣孔和第二吹氣孔,所述吸氣管分別與第一吸氣孔和第二吸氣孔相連通,所述吹氣管分別與第一吹氣孔和第二吹氣孔相連通。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使用本實用新型可以確保薄紙(所指是100克以下屬薄紙)信封生產時的穩定性,使信封設備的生產范圍擴大。由原先只能生產70克紙信封現擴大至可以生產50克紙信封,從而提高了產品質量及設備的穩定性,大大降低了損耗。
附圖說明
圖1所示為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吹氣式折頁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讓本實用新型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較佳實施例,并配合附圖,作詳細說明如下。
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吹氣式折頁裝置應用于中西式兩用信封機最后的信封折蓋工序。如圖1所示,吹氣式折頁裝置1包括滾筒10、擋板11以及壓輥12。其中,擋板11用于抵住待折蓋的信封2,壓輥12用以完成折蓋后的信封的壓合,這里,擋板11和壓輥12屬于現有技術。
如圖所示,滾筒10的筒面具有第一吸氣孔100和第一吹氣孔101。具體來說,本實用新型中,滾筒10的筒面沿軸線方向分布有一排第一吸氣孔100,其一側平行設置有兩排第一吹氣孔101。進一步的,第一吹氣孔101比第一吸氣孔100更靠近擋板11。
滾筒10內設置有吸氣管和吹氣管(圖未示),滾筒10的側面具有第二吸氣孔102和第二吹氣孔103。而且,吸氣管分別與第一吸氣孔100和第二吸氣孔102相連通,吹氣管分別與第一吹氣孔101和第二吹氣孔103相連通。本實用新型中,滾筒10由配氣盤(圖未示)完成吸吹氣的分配,隔斷條104保證吸氣管和吹氣管兩路不相漏,吸吹氣的時間早晚也可以調節。
本實用新型的工作原理為,信封2經過前幾道工序后到達滾筒10。隨著滾筒10轉動,使信封2到達第一吸風孔100位置被吸住,繼續前行到達第一吹風孔101位置,信封2底部面被吹抬足夠的高度。抬起面直接進入擋板11進行折蓋,再經壓輥12完成壓合。
本實用新型中所述具體實施案例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案例而已,并非用來限定本實用新型的實施范圍。即凡依本實用新型申請專利范圍的內容所作的等效變化與修飾,都應作為本實用新型的技術范疇。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南京卓能機械設備有限公司,未經南京卓能機械設備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020196031.6/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