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酶電極檢測系統反應池無效
| 申請號: | 201020184792.X | 申請日: | 2010-05-10 |
| 公開(公告)號: | CN201653971U | 公開(公告)日: | 2010-11-24 |
| 發明(設計)人: | 周萬里;畢春元;趙曉華;朱思榮;史建國 | 申請(專利權)人: | 山東省科學院生物研究所 |
| 主分類號: | G01N27/403 | 分類號: | G01N27/403 |
| 代理公司: | 濟南舜源專利事務所有限公司 37205 | 代理人: | 苗峻 |
| 地址: | 250014 山*** | 國省代碼: | 山東;37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電極 檢測 系統 反應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生物成分檢測儀器,尤其涉及一種酶電極檢測系統反應池。
背景技術
臨床生化檢驗是血液成分分析不可或缺的手段,目前常用的生化檢測技術手段有光學和電化學兩種,而電化學技術以其設備簡單、成本低、操作方便等優勢在生物成分檢驗領域得到廣泛應用?,F有的酶電極檢測系統所采用的反應池僅設置了一個電極安裝孔,一次只能安裝一個酶電極、檢測一種生物指標,要檢測樣品中的多個生物指標時需更換酶電極反復進行實驗,這樣既浪費了化學試劑,降低了工作效率,也增加了化驗人員的勞動強度。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設置有多個電極安裝孔的反應池,能同時檢測多個生物指標。
本實用新型所述的酶電極檢測系統反應池,包括反應池本體,反應池本體中間設有反應腔,所述反應池本體側面上設有至少三個電極安裝孔;所述反應池本體有至少四個側面,其中至少三個側面上設有電極安裝孔;所述電極安裝孔與反應腔相通。反應池本體為柱體結構,具有至少四個側面,至少三個側面上各設有一個電極安裝孔,因電極安裝孔數量增多,會縮小原有反應腔的體積,為保證安裝三個電極安裝孔時反應腔的體積不變,可增加反應腔的直徑。根據需檢測的生物指標數量選擇相應數量酶電極并安裝對應的酶膜,將電極插入電極安裝孔,各個酶電極與反應腔中的樣品混合液接觸發生酶促反應,產生微小電流,通過對電流信號的處理推算出各生物成分的含量。
所述反應池本體側面上還設有至少兩個管口,各管口與反應腔連通。管口可以設置為兩個,下面的管口作為緩沖液進液口,上面的管口作為廢液排空口;也可設置為三個,從上到下依次作為廢液排空口、廢液吸出口、緩沖液進液口,用來向反應腔內注入緩沖液和排出廢液。
進一步,所述反應池本體頂部設有用來安裝錐形帽的凹槽甲,底部設有用來安裝攪拌電機的凹槽乙;所述凹槽甲與反應腔連通,凹槽乙與反應腔不連通。在頂部安裝錐形帽,錐形帽底部插入反應腔內,用來限定反應腔的體積,只存放定量的樣品混合液,錐形帽上設有進樣孔,既可以從此處注入樣品,也可在注入樣品時排出多余的緩沖液,以保證樣品混合液的濃度。底部安裝攪拌電機,通過磁力作用帶動反應腔中的攪拌子轉動,從而使混合液迅速混勻。
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使用方便,通過增加電極安裝孔的數量使得該檢測系統能同時測定多個生物成分的含量,既節約了化學試劑,又減輕了化驗人員的勞動強度,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方式的主視剖視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實施方式的左視剖視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實施方式的俯視剖視圖;
其中,1、反應池本體,2、電極安裝孔,3、反應腔,4、凹槽乙,5、凹槽甲,6、廢液排空口,7、廢液吸出口,8是緩沖液進液口。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進行詳細描述:
一種酶電極檢測系統反應池,如圖所示,包括一長方體反應池本體1,反應池本體1中間設有直徑為8mm的反應腔3,用來存放樣品混合液并進行化學反應,反應池本體1三個側面上各設有一個電極安裝孔2,用來安裝酶電極,電極安裝孔2與反應腔3連通。反應池本體1另一側面上設有三個管口,上方管口與凹槽甲5連通作為廢液排空口6,中間管口與反應腔3連通作為廢液吸出口7,下方管口與反應腔3連通作為緩沖液進液口8,將其與軟管連接用來注入緩沖液與樣品混合反應或者清洗反應腔,反應完后排出廢液。反應池本體1頂部設有一凹槽甲5,凹槽甲5底部與反應腔3連通,反應池本體1底部設有一凹槽乙4,凹槽乙4與反應腔3不連通。
使用時,根據要檢測的生物指標數選擇相應酶電極,插入電極安裝孔2,注入樣品和緩沖液,啟動攪拌電機,使樣品和緩沖液混勻反應,通過處理酶促反應產生的電信號推算樣品中相應生物成分的含量。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山東省科學院生物研究所,未經山東省科學院生物研究所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020184792.X/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