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后背門定位治具無效
| 申請號: | 201020163748.0 | 申請日: | 2010-04-20 |
| 公開(公告)號: | CN201644346U | 公開(公告)日: | 2010-11-24 |
| 發明(設計)人: | 臧玉祥;李書福;楊健;安聰慧 | 申請(專利權)人: | 浙江吉利汽車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團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05C13/02 | 分類號: | B05C13/02 |
| 代理公司: | 杭州杭誠專利事務所有限公司 33109 | 代理人: | 尉偉敏 |
| 地址: | 315800 浙江省寧*** | 國省代碼: | 浙江;3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后背 定位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治具,尤其是涉及一種汽車涂裝過程中的后背門定位治具。
背景技術
在汽車涂裝過程中,需要控制后背門打開在一定高度,以防止與車身碰撞掉漆,以及便于背門夾層的積液流出,這就需要用到后背門定位治具。常用的治具由一根支撐桿和上掛鉤、下掛鉤組成,在使用時,將治具的下掛鉤插入車身方孔,治具的上掛鉤掛住汽車后背門槽溝以撐住后背門,而在電泳打磨的過程中,后背門受壓后,在反彈力的作用下,治具的上掛鉤容易從汽車后背門槽溝脫出,治具順著車身方孔掉下,還會導致后背門與車身碰撞掉漆。公告號為CN201316709Y的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汽車背門涂裝用鎖定工裝,整體由支撐桿、手柄、夾緊背門的上鎖定機構和與車體鎖定的下鎖定機構組成,上鎖定機構位于支撐桿上端,下鎖定機構位于支撐桿中下部靠近下端手柄上方,該實用新型能夠利用上鎖定機構夾緊背門,方便操作人員在噴涂作業時開啟和關閉背門,作業方便可靠,提高汽車背門的漆膜質量,但是該實用新型在噴涂作業過程中需要操作人員握住手柄,費力不方便,而且沒有考慮后背門在電泳打磨的過程中治具可能脫落的技術問題。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主要解決了后背門在電泳打磨的過程中定位治具可能脫落的技術問題。
本實用新型主要是通過下述技術方案來解決的:一種后背門定位治具,包括支撐桿、上掛鉤、下掛鉤,所述的支撐桿上固定有橫桿,上掛鉤的外端部帶有副鉤,下掛鉤下部與支撐桿貼合,下掛鉤上部與支撐桿分開。
使用該后背門定位治具時,將治具的上掛鉤順著掛鉤彎曲方向掛入汽車后背門左上角的方孔,用手握住中間橫桿,將治具下掛鉤插入保險杠支架圓孔。治具下掛鉤張開鉤住保險杠支架,防止汽車后背門上升,治具往下下降小段距離后,治具中間橫桿擋在保險杠支架圓孔上,可以防止治具繼續下落,確保汽車后背門打開在一定的高度,不會上升,也不會意外下降,還留有自由上下活動間隙,能夠讓背門夾層的積液順利流出。而在電泳打磨的過程中,后背門受壓后,一方面中間橫桿會頂在保險杠支架上,給后背門一個支撐力,另一方面,由于上掛鉤帶有副鉤,副鉤擋住后背門左上角的方孔,可以防止治具脫落,下掛鉤鉤住保險杠支架防止治具向上跳出。拆卸治具時,用手捏住下掛鉤與支撐桿并攏,下掛鉤外徑與支撐桿外徑之和小于保險杠圓孔內徑,上提治具退出保險杠圓孔,然后順著上掛鉤彎曲方向將治具的上掛鉤退出汽車后背門左上角的方孔即可拆卸治具。
作為優選,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下掛鉤上部與支撐桿分開角度為15°~45°,插入保險杠支架圓孔后張開能鉤住保險杠支架,且便于捏合裝卸方便,撐開角度合理。
作為優選,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撐桿長度為320mm~350mm,可根據不同的后背門規格調整支撐桿的長度,使后背門保持在需要的高度。
作為優選,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橫桿在支撐桿上的位置高于下掛鉤上端部位置60?mm?~150mm,便于手握,且使后背門留有自由上下活動間隙。
作為優選,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橫桿為L型,豎向部分與支撐桿貼合焊接固定,焊接牢固可靠,橫向部分與支撐桿垂直,手握方便。
因此,本實用新型能夠防止汽車后背門碰撞,方便夾層積液流出,保證電泳質量,以及進行電泳打磨時背門治具不會脫落,留有自由上下活動間隙,具有結構簡單,操作輕便,能快速安裝和拆卸的優點。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一種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使用狀態下的一種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拆卸過程中的一種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通過實施例,并結合附圖對本使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的說明。
如附圖1所示,一種后背門定位治具,包括支撐桿1、上掛鉤2、下掛鉤3,所述的支撐桿中部位置固定有橫桿4,上掛鉤頂端帶有副鉤5,下掛鉤下部與支撐桿貼合,下掛鉤上部相對支撐桿撐開。下掛鉤上部與支撐桿分開角度為30°,支撐桿長度為330mm,橫桿在支撐桿上的位置高于下掛鉤上端部的位置100mm,橫桿為L型,豎向部分與支撐桿貼合焊接固定,橫向部分與支撐桿垂直。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浙江吉利汽車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未經浙江吉利汽車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020163748.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