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河道清污設施無效
| 申請號: | 201020110068.2 | 申請日: | 2010-02-09 |
| 公開(公告)號: | CN201649052U | 公開(公告)日: | 2010-11-24 |
| 發明(設計)人: | 趙瑞芳 | 申請(專利權)人: | 趙瑞芳 |
| 主分類號: | E02B15/04 | 分類號: | E02B15/04;C02F1/52 |
| 代理公司: | 石家莊國域專利商標事務所有限公司 13112 | 代理人: | 胡澎 |
| 地址: | 050100 河北省石*** | 國省代碼: | 河北;1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河道 設施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河道清理裝置,具體地說是一種河道清污設施。
背景技術
目前我國城鎮很多河道污染嚴重,主要污染物是懸浮物和沉淀物。因這兩類污染物的存在,造成河道的污水橫流,淤積嚴重。在對河道清理過后,很快又恢復成原樣,不僅浪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給河道的管理和維護也造成很大的困難。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種河道清污設施,以減少排放污水對河道及河水的污染。
本實用新型是這樣實現的:一種河道清污設施,由前端墻、后端墻、兩個側墻和池底合圍成一個池體,兩個側墻的頂面高出前、后端墻的頂面,池底為向一側的側墻傾斜的斜面;在所述池體的上部設有若干安全護欄,在池體中部設有攔擋墻,攔擋墻的兩端分別與兩個側墻相接,在攔擋墻的上方設有攔污梁,攔污梁的底沿低于后端墻的頂面。
本實用新型可修建在通向河道的排水渠的排水入口處。本清污設施的前、后端墻的頂面與排水渠道的底面持平,本清污設施的兩個側墻可與排水渠的渠邊基本平齊。本清污設施的池體通過攔擋墻分隔成前部的沉淀池和后部的凈化池兩個部分。
排水渠中的污水在流過本清污設施時,淤積物下沉到沉淀池的池底,成為沉淀物;懸浮物則在通過攔擋墻與攔污梁之間的縫隙時被攔污梁攔截。被攔截的懸浮物可通過人工定時或及時進行清理,池底的沉淀物則可用泥漿泵定時抽取后集中處理。本清污設施后部的凈化池是一個二次沉淀處理機構,流過攔擋墻后的污水又通過池體后端墻的阻擋,使流速減慢,這樣就可使還未沉淀下來的一些淤積物出現沉淀,清污就比較徹底。
攔污梁的迎水面為弧形面,攔污梁與攔擋墻之間最窄處的間距≥300mm。這里主要考慮的是,在雨季因雨水而使排水渠及河道的過水量增加時,采用這種結構可確保本清污設施不會影響河道的泄洪。
本實用新型采用物理原理對排入河道的污水中的懸浮物和沉淀物進行分離,再分別進行集中清理,由此減少了對河道及河水的污染,使向河道排放的污水達到基本無懸浮物的程度,河道淤積的狀況也會大為改善。
本實用新型可成為農村或小城鎮居民居住比較集中地區的排污口建設模式;其運行成本低,基本無須維護,清理人員只要根據排污情況定期清理即可。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所示,本清污設施由前端墻1、后端墻6、兩個側墻3和池底9合圍成一個池體,兩個側墻6的頂面高出前、后端墻的頂面,池底9為向一側的側墻傾斜的斜面。在池底9可沿一側邊沿設置出清淤槽,以方便清淤。在池體的上部設有若干安全護欄7,以防止人員掉落。安全護欄的間隔為300mm左右,還可在安全護欄7上增加若干加固梁10,以提高剛度。
在池體中部設有攔擋墻8,攔擋墻8的兩端分別與兩個側墻3相接,由此將池體分隔成為前部的沉淀池2和后部的凈化池5,凈化池的體積要小于沉淀池的體積。在攔擋墻8的上方設有攔污梁4,攔污梁的兩端固定于兩個側墻3上,攔污梁的底沿低于后端墻6的頂面約100mm,這樣可使攔污梁4浸在水流表面,以更有效地攔截懸浮物。攔污梁4的迎水面為弧形面,背水面為平直面,這樣易于分流渠道的水流。攔污梁4與攔擋墻8之間最小處的間距不小于300mm,使攔污梁4與攔擋墻8之間的過水面積大于攔污梁4對渠道流水的阻擋面積。攔污梁4的寬度不小于500mm,人員可在其上部行走,清理懸浮物。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趙瑞芳,未經趙瑞芳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020110068.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