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電加熱炒茶鍋無效
| 申請號: | 201020022403.3 | 申請日: | 2010-01-12 |
| 公開(公告)號: | CN201733789U | 公開(公告)日: | 2011-02-09 |
| 發明(設計)人: | 肖宏儒 | 申請(專利權)人: | 農業部南京農業機械化研究所 |
| 主分類號: | A23F3/06 | 分類號: | A23F3/06 |
| 代理公司: | 南京蘇科專利代理有限責任公司 32102 | 代理人: | 何朝旭 |
| 地址: | 210014***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熱炒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電熱器具,尤其是一種電加熱炒茶鍋,屬于茶葉制作器具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據申請人了解,傳統炒茶鍋以電熱絲為加熱元件,外層隔石棉網以阻止熱量外傳。由于電熱絲與金屬炒茶鍋之間具有一定的空隙,需要通過空氣傳熱,因此能量損失明顯。
檢索發現,申請號為200420119144.0的中國專利申請公開了一種炒茶機的加熱裝置,該炒茶機包括機架、大致呈半圓柱形狀的炒茶鍋、機械炒手、電氣傳動機構和由炒茶鍋鍋底、內殼組成的加熱腔,所述加熱腔設于炒茶鍋下部,加熱腔腔體內設有電加熱絲,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電加熱絲的外周面上設有石英管。石英管可以為多根,其呈圓弧排列,所排列的圓弧與炒茶鍋縱斷面圓弧基本相吻合。
此外,申請號為96217799.7的中國專利申請公開了一種多鍋連續炒茶機,由機架、電機、鍋體、電熱管、炒刷、炒手板及鏈條傳動裝置組成。該機解決了名優茶炒制所需的均勻、變溫等問題,且能連續生產。
上述現有技術結構復雜,且熱效率有待提高。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針對上述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提出一種結構簡單、熱效率高的電加熱炒茶鍋。
為了達到以上目的,本實用新型的電加熱炒茶鍋包括框架狀的鍋架、安置在鍋架上的鍋體和電加熱裝置;所述電加熱裝置安置在底座上,形成與鍋底形狀相配的圓弧凹;所述圓弧凹的凹面均勻分布電熱絲;所述底座與鍋架底部之間通過彈簧銜接;當所述鍋體安放在鍋架上時,其鍋底與圓弧凹貼合,且所述彈簧處于壓縮狀態。
本實用新型的上述結構確保了鍋體與電加熱面緊密貼合,因此熱效率高,顯著節省炒茶時的能耗,同時保證了炒茶時鍋體的溫度均勻,從而有利于炒制出高品質的茶葉。另外,該炒茶鍋可以進行數顯溫控,能夠根據炒茶作業需要隨時對鍋溫進行加熱控制,保證炒茶作業在適合的可視溫度范圍內進行。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個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的俯視圖。
圖3為圖1實施例中電加熱部分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圖3的俯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一
本實施例的電加熱炒茶鍋如圖1、圖2所示,框架狀的鍋架6上可以安置鍋體7和電加熱裝置1。電加熱裝置1為電熱絲,安置在底座4上,形成與鍋底形狀相配的圓弧凹。圓弧凹的凹面均勻分布輻射狀的電熱絲。底座4與鍋架6的底部5之間通過一組豎立的彈簧2銜接。當鍋體7安放在鍋架6上時,其鍋底與圓弧凹貼合,彈簧2處于壓縮狀態(參見圖3、圖4)。
使用時,借助彈簧的作用,使電加熱裝置對炒茶鍋的鍋體直接加熱,可以增大炒茶鍋的受熱面積,消除炒茶鍋與電加熱裝置之間的導熱距離,形成直接接觸傳熱。因此可以節約大量加熱所需的電能,節電可達到30%以上。此外,通過安置在鍋架6上的數顯控溫器3,可以調控炒茶鍋的加熱溫度,而輻射狀均勻分布的電熱絲能使炒茶鍋均勻加熱,由于可以數顯溫控作用,能夠根據具體炒茶作業需求對茶葉炒制過程進行合理的溫度控制作業,因而非常有利于保證茶葉的炒制質量。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農業部南京農業機械化研究所,未經農業部南京農業機械化研究所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020022403.3/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