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增韌尼龍共混物及其制備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010617355.7 | 申請日: | 2010-12-31 |
| 公開(公告)號: | CN102115591A | 公開(公告)日: | 2011-07-06 |
| 發明(設計)人: | 劉紅旗;唐舫成;汪加勝;范德輝 | 申請(專利權)人: | 廣州鹿山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C08L77/00 | 分類號: | C08L77/00;C08L77/02;C08L77/06;C08L51/06;B29B9/06 |
| 代理公司: | 廣州新諾專利商標事務所有限公司 44100 | 代理人: | 王振英 |
| 地址: | 510530 廣東省***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尼龍 共混物 及其 制備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聚合物共混加工改性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增韌尼龍共混物及其制備方法,特別是涉及一種采用極性單體接枝改性的乙烯-1-辛烯共聚物(POE)與聚丙烯(PP)、乙烯丙烯酸共聚物(EAA)共混物作為增韌劑的增韌尼龍共混物及其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聚酰胺簡稱PA(polyamide),俗稱尼龍(Nylon),于1939年實現工業化生產。由于尼龍具有高強韌度、耐磨、自潤滑、使用溫度范圍寬、耐油和耐腐蝕等優良綜合性能,成為開發最早的工程塑料品種,廣泛應用于制造各種機械、電氣部件,如:軸承、齒輪、滾軸、滑輪、風扇葉片、墊片、魚網絲、接頭以及可接觸食物的薄膜等。但是,由于尼龍分子中含有大量強極性的酰胺基團,使其具有較大的吸水性,導致成型制品的尺寸穩定性不佳;此外,尼龍在低溫條件下的沖擊強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尼龍制品的應用。
目前,改善塑料沖擊強度最常見的方法是添加橡膠或彈性體與塑料進行共混改性。由于一般的橡膠或彈性體屬于非極性物質,而尼龍的極性較強,兩者的相容性不好,簡單的共混改性并不能改善尼龍的韌性。通過接枝改性方法,把極性單體引入橡膠或彈性體分子鏈上,增加它們的極性,可以改善其與尼龍之間的相容性問題,共混后的橡膠或彈性體在尼龍基材中的分散粒徑減少,有效地改善了尼龍沖擊強度低的弱點。
中國專利(公開號為CN1858113A)公開了一種增韌尼龍的制備方法,采用馬來酸酐接枝乙烯-1-辛烯共聚物作為增韌劑,添加0-10%聚烯烴作為第二組分減少尼龍合金強度降低的幅度。中國專利(公開號為CN1683453A)公開了一種增韌尼龍組合物,以甲基丙烯酸甲酯-丁二烯-苯乙烯接枝聚合物和苯乙烯-順丁烯二酸酐-第三單體共聚物對尼龍進行增韌改性。但以上專利并未提及以POE、PP、EAA三種材料共混物接枝極性單體作為增韌劑對尼龍進行增韌改性。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之處,提供一種具有良好沖擊韌性的增韌尼龍共混物。
本發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該增韌尼龍共混物材料的制備方法。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如下的技術方案:
一種增韌尼龍共混物材料,包括如下重量百分比的原料組分:尼龍75~95%;增韌劑5~24%;抗氧劑0.1~1%。
另外,本發明還提出了上述增韌尼龍共混物材料的制備方法,按上述配比將尼龍、增韌劑、抗氧劑加入到高速攪拌機中,高速攪拌均勻后將物料加入到雙螺桿擠出機中,經擠出造粒并干燥,即得到增韌劑尼龍共混材料。
借由上述技術方案,本發明的增韌尼龍共混物及其制備方法具有的優點是:
1)使用多組分配合接枝,得到的增韌劑在增加尼龍韌性的基礎上,有效地保持的尼龍的強度;
2)采用分批加料接枝改性的方法,能有效地增加接枝效率,減少殘留單體,防止增韌劑與尼龍共混時,由于殘留單體的影響造成的變色現象。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細描述。
本發明所述的一種增韌尼龍共混物材料,包括如下重量百分比的原料組分:尼龍75~95%;增韌劑5~24%;抗氧劑0.1~1%。
所述尼龍的種類為尼龍6,尼龍66中的一種或兩者的混合物。
所述增韌劑為極性單體接枝改性的乙烯-1-辛烯共聚物(POE)、聚丙烯(PP)、乙烯丙烯酸共聚物(EAA)三種材料的共混物。
所述增韌劑包括如下重量百分比的組分:POE?50~80%;PP?10~40%;EAA?5~15%;極性單體1~3%;過氧化物引發劑0.05~0.5%。
作為優選,所述POE中1-辛烯的重量百分含量在35~42%之間,POE在190℃和2160克負荷條件下的熔融指數為0.5~5g/10min。
作為優選,所述PP為均聚聚丙烯或共聚聚丙烯中的一種或兩者的共混物,更優選為230℃和2160克負荷條件下,熔融指數為5~15g/10min的均聚聚丙烯。
作為優選,所述EAA為丙烯酸質量含量在5~15%,190℃和2160克負荷條件下的熔融指數為1~10g/10min的EAA。
作為優選,所述極性單體包括馬來酸酐、丙烯酸、甲基丙烯酸縮水甘油酯;更優選為馬來酸酐。
作為優選,過氧化物引發劑為過氧化二異丙苯或2,5-二甲基-2,5-雙(叔丁基過氧基)己烷中的一種或兩者的混合物。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廣州鹿山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未經廣州鹿山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010617355.7/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