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外加電場輔助煤泥水沉降澄清的裝置無效
| 申請號: | 201010581130.0 | 申請日: | 2010-12-09 |
| 公開(公告)號: | CN102078710A | 公開(公告)日: | 2011-06-01 |
| 發明(設計)人: | 閔凡飛;劉海增;劉令云;趙晴;李宏亮;張明旭;陸芳琴;徐敬堯 | 申請(專利權)人: | 安徽理工大學 |
| 主分類號: | B01D21/02 | 分類號: | B01D21/02;B01D21/28 |
| 代理公司: | 安徽省合肥新安專利代理有限責任公司 34101 | 代理人: | 何梅生 |
| 地址: | 232001 *** | 國省代碼: | 安徽;3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外加 電場 輔助 泥水 沉降 澄清 裝置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用于選煤廠煤泥水沉降澄清的裝置,尤其適用于高泥化難沉降煤泥水,也適用于顆粒帶負電荷的工業廢水的處理。
背景技術
選煤廠高泥化煤泥水難沉降澄清的主要原因有:
1、煤泥水中微細煤泥顆粒表面帶有負電荷,顆粒間的靜電斥力使煤泥顆粒處于穩定的分散狀態;
2、煤泥水中的微細顆粒表面的溶劑化作用使顆粒表面形成水分子“包圍層”,對表面具有親水性的顆粒表面,即使消除了顆粒表面的電荷,顆粒仍然會處于穩定的分散狀態;
3、細泥在循環水中循環、積聚,導致澄清水濃度、粘度升高。
目前,選煤廠的煤泥水澄清處理主要是通過添加以無機鹽為主的凝聚劑與以聚丙烯酰胺為主的絮凝劑復配使用來進行煤泥水的沉降澄清處理,實現選煤廠煤泥水的閉路循環。這種傳統的煤泥水澄清處理工藝方法往往存在以下幾方面的缺點:
1、需要較大的沉淀面積,一些大型選煤廠往往需要多個直徑在45m以上的濃縮機,占地面積大;
2、需要添加凝聚劑和絮凝劑,工藝復雜,且藥劑消耗大;
3、煤泥水處理成本高,大量藥劑同煤泥作用后排出系統而不能重復使用,導致煤泥水處理成本高。
近年來,隨著煤炭開采機械化水平的不斷提高,原煤中矸石量增大,在煤炭洗選過程中產生大量難以沉降處理的高泥化煤泥水,這種煤泥水的處理藥劑消耗量大,且澄清水固體含量高。
發明內容
本發明是為避免上述現有技術所存在的不足之處,提供一種經濟、適用的外加電場輔助煤泥水沉降澄清的裝置,以減少藥劑用量甚至不使用藥劑、減少污染、降低成本。
本發明為解決技術問題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本發明一種外加電場輔助煤泥水沉降澄清的裝置的結構特點是:
本發明外加電場輔助煤泥水沉降澄清的裝置的特點是由陽極板和陰極板構成的對電極,所述陽極板設置在水處理池中,煤泥水導入在具有陽極板的水處理池中完成沉降澄清。
本發明外加電場輔助煤泥水沉降澄清的裝置的特點也在于:
所述水處理池設置為倒錐形濃縮池,所述濃縮池的錐體側壁設置為夾層結構,所述夾層結構是以陽極板為芯板,以絕緣層為內外表層,錐體的上部以圓筒體承接,在所述圓筒體的頂部外圍設置環形溢流槽,與所述陽極板構成對電極的圓盤狀陰極板位于濃縮池的上方,位于圓筒體的中心的入料管貫穿陰極板,在入料管的下方呈水平設置入料穩流板,入料在穩流板外周呈輻射狀向濃縮池的錐體側壁導流;在所述濃縮池的底部設置沉降物泵出口。
在所述入料管的入料管口設置入料濃度測試儀,在所述溢流槽的溢流口設置水濁度測試儀。
設置藥劑添加系統和藥劑量自動控制系統,由所述藥劑量自動控制系統控制藥劑添加系統在入料管的管口藥劑添加量。
與已有技術相比,本發明有益效果體現在:
1、本發明利用煤泥水中細顆粒帶負電的特點,通過外加電場進行煤泥水沉降澄清,可以達到不用藥劑或少用藥劑實現煤泥水凈化處理的目的,具有很好的經濟性和適用性。
2、本發明倒錐形濃縮池以及穩流板的設置,使煤泥水在給入濃縮池后在藥劑、外加電場和重力的多重作用下,煤泥水中的固體顆粒快速沉降濃縮。
3、本發明為煤泥后續壓濾脫水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因為在凝聚劑的作用下微細顆粒聚集成大的顆粒過程中微細顆粒間存在包裹水,這對壓濾脫水是不利的,而本發明不使用或少使用凝聚劑,顆粒處于相對分散狀態有利于煤泥在壓濾過程中水的排出。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中濃縮池俯視結構示意圖。
圖中標號:1濃縮池、2陽極板、3絕緣層、4沉降物泵出口、5圓筒體、6溢流槽、7陰極板、8入料管、9穩流板、10水濁度測試儀、11藥劑添加系統、12入料濃度測試儀、13控制柜、14液晶顯示器、15電場電壓控制系統、16藥劑量自動控制系統。
具體實施方式
本實施例是由陽極板和陰極板構成的對電極,陽極板設置在水處理池中,煤泥水導入在具有陽極板的水處理池中完成沉降澄清。
參見圖1和圖2,本實施例中,水處理池設置為倒錐形濃縮池1,濃縮池1的錐體側壁設置為夾層結構,夾層結構是以陽極板2為芯板,以絕緣層3為內外表層,錐體的上部以圓筒體5承接,在圓筒體5的頂部外圍設置環形溢流槽6,與陽極板2構成對電極的圓盤狀陰極板7位于濃縮池1的上方,位于圓筒體5的中心的入料管8貫穿陰極板7,在入料管8的下方呈水平設置入料穩流板9,入料在穩流板9外周呈輻射狀向濃縮池1的錐體側壁導流;在濃縮池1的底部設置沉降物泵出口4。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安徽理工大學,未經安徽理工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010581130.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