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生物可分解容器無效
| 申請號: | 201010505513.X | 申請日: | 2010-10-13 |
| 公開(公告)號: | CN102092524A | 公開(公告)日: | 2011-06-15 |
| 發明(設計)人: | 林品良;韓嘉智;張文吉;方哲峰 | 申請(專利權)人: | 方衛良品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65D65/46 | 分類號: | B65D65/46 |
| 代理公司: | 北京匯澤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228 | 代理人: | 黃挺 |
| 地址: | 中國臺灣桃園縣*** | 國省代碼: | 中國臺灣;7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生物 可分解 容器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關于一種容器,特別關于一種生物可分解容器。
背景技術
為了因應現代生活講求快速方便的需求,許多國家的就業人員為了有效節省在家準備食物的時間,使得拋棄式包裝的需求指數性地成長。長久以來塑料與紙張污染已為當前首要議題。傳統的拋棄式食物容器(包含蓋子、罐子、及其它包裝材料等等)通常由生物不可分解的物質,例如塑料、聚苯乙烯、保麗龍等制成,或以涂布、浸漬防水性聚合物材料的原始紙漿或紙板,或以防水性聚合物材料薄片制成。上述材料具有良好的防潮性,可以隔絕濕氣(例如發泡聚苯乙烯(foamed?polystyrene)或保麗龍(Styrofoam)),且具有低成本與耐久性。
然而,由于其材料均無法由生物自然分解,故會對環境造成極大的傷害。例如,利用多種有害化學藥品制造而成的聚苯乙烯,其包含苯(benzene)及乙烯(ethylene),此兩種有化合物皆為石油工業的副產品,帶來嚴重的環境問題,其中苯為一種致癌物質。因此如何開發可解決拋棄式食物容器制作所帶來的環境問題,且具有傳統食物容器的優點,如防潮能力,同時具有生物可分解性與可堆肥性的材料,在環保意識高漲的今日,容器的制造商必須停止使用聚苯乙烯產品而改采較環保的材料,發展可自然分解(或稱“生物可分解”)的環保容器可謂迫切之急。
一般生物可分解(biodegradable)容器的生物可分解能力亦有程度上的差異,有些看似可自然分解的容器,其僅破裂成為碎片,這些碎片不易看見,卻仍需要數十年或數百年才能完全分解,而能力較佳的生物可分解材料所制成的容器,其自然分解的時間大約為24天,此類容器亦可作為堆肥使用,為可堆肥化(compostable)。
對于使用者而言,餐具的阻熱性(thermo?resistance)越高越好,例如當餐具用于支持、容納或放置熱食供人實時享用時,若阻熱性不佳,則使用者容易覺得燙手而造成不便;而于低溫環境中(如冬天或高緯度及高海拔地區),為避免餐具內食物冷卻,必須使用具備保溫作用的餐具。雖然,現今廣泛運用的免洗餐具,亦即內含氣隙的餐具(即所謂發泡保麗龍),具有阻熱的功效,但其為塑料類餐具的一種,故不可為生物所分解。此外,若使用于包裝、容納或放置高溫食物(固態或液態),塑料類餐具會產生有毒物質。
雖然曾經有一種號稱為「生物塑料」的物質如聚乳酸(PLA),利用諸如玉米之類的物質為原料,經轉化、發酵、聚合等等程序,產出諸如透明聚乳酸(PLA)等的塑料粒,用以取代無法生物分解的化學塑料,但這種「生物塑料」在成分上與化學塑料一樣,分解速度不夠理想,且遇熱容易變型,其耐熱性很差,一般而言耐熱性約為60℃;又其制作過程繁雜,故生產成本高,難以取代一般石化塑料,其應用于餐具的適合性更是嚴重受限。
據此,市場不但存在著一種要取代塑料類食物容器以有利于環保的需求,也存在著一種可取代塑料類食物容器并同時具有較佳阻熱或阻冷作用(也就是具備較低熱能傳導性)的需求。此外,也存在著一種要取代塑料類食物容器的需求以避免食物遭受有毒物質污染的風險。
發明內容
有鑒于上述各種市場需求的存在,本發明提供一種不含塑料類食物容器的餐具,除有利于環保之外,又由于包含空隙于內部,而具有切合實用的阻熱效果,其用于包裝或支持或容納或放置食物,具有塑料類食物容器的優點,而無塑料類食物容器具為害環保的缺點,能夠兼顧環保與實用,又其用于包裝或容納或放置食物,可使人們免于食物含毒的顧慮。
本發明提供一種生物可分解容器其丟棄至土壤時可迅速分解,進而降低環境污染,達到環保功效。
本發明的另一目的提供一種容器,用以盛裝物品,特別是關于生物可分解容器,借以取代塑料容器。
本發明的另一目的在于制造一種阻熱性高的生物可分解容器,借以提供保溫且阻隔熱源的功效,并利于使用者握持而免于燙手。
本發明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生物可分解容器,其具有高強度及高韌性,以提供更佳的保護能力,或容納、放置更重的物品,使上述容器可做為防撞的包裝材,例如鞋盒使用。
本發明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全程使用天然且無毒物質制成的容器,避免制成的容器遭受有毒物質的污染。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方衛良品股份有限公司,未經方衛良品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010505513.X/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