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X射線CT裝置無效
| 申請號: | 201010502700.2 | 申請日: | 2010-10-11 |
| 公開(公告)號: | CN102440793A | 公開(公告)日: | 2012-05-09 |
| 發明(設計)人: | 任天時;李金澎;于承銘;孫海龍 | 申請(專利權)人: | 株式會社東芝;東芝醫療系統株式會社 |
| 主分類號: | A61B6/03 | 分類號: | A61B6/03 |
| 代理公司: | 永新專利商標代理有限公司 72002 | 代理人: | 楊謙;胡建新 |
| 地址: | 日本*** | 國省代碼: | 日本;JP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射線 ct 裝置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X射線CT裝置,特別涉及對X射線CT裝置的控制臺后側電纜的固定。
背景技術
X射線CT(Computed?Tomography:計算機斷層攝影)裝置是將由X射線管所產生的X射線對被檢體進行照射,檢測透過被檢體后的透過X射線,根據其檢測信號來重建被檢體的斷層像的裝置。
X射線CT裝置進行動作時,需要通過電纜將其CT控制臺連接到外部設備。這些電纜存在被拉拽而導致所連接的連接器脫落的危險,所以需要對控制臺外部的電纜進行固定。
以往,從控制臺連出的電纜被直接固定于控制臺后側的框架豎直表面,在這種固定方式下電纜較大程度地彎曲,但是,控制臺所連接的電纜有多種,不同的電纜彎曲半徑是不同的,如果按現有的固定方式進行固定,則電纜過度彎曲而產生危險,超出了彎曲半徑的要求。并且,若長期處于此種狀態,電纜會發生破損,將會成為潛在的危險。其中,圖1示出了以往的固定方式下的固定前的狀態,圖2示出了固定后的狀態。
發明內容
本發明為了解決上述現有技術中存在的問題,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X射線CT裝置,不是如以往那樣將電纜直接固定在CT控制臺后側的框架上,而是將電纜固定在從框架延伸出來的帶有斜度的板金上,與以往相比改變了固定位置,從而能夠較大地確保電纜的彎曲半徑,有效地防止電纜破損,能夠提高安全性。
本發明涉及一種CT裝置,所述CT裝置具備控制臺,所述控制臺具有框架及與外部設備連接的電纜,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框架的所述電纜與所述控制臺連接的連接位置的下方,配設有用于固定所述電纜的板金構件,所述板金構件具備水平延伸部和相對于該水平部向下方傾斜的傾斜部。
在本發明的X射線CT裝置中,所述電纜固定在所述板金構件的所述傾斜部上。
在本發明的X射線CT裝置中,所述板金構件還具備豎直部,利用該豎直部固定在所述框架上。
在本發明的X射線CT裝置中,在所述傾斜部設有用于固定所述電纜的多個固定孔。
在本發明的X射線CT裝置中,將綁帶穿過所述固定孔,對多根電纜進行捆束。由此,通過將綁帶穿過所述固定孔,能夠對多根電纜進行捆束,能夠防止電纜之間的纏繞。
附圖說明
圖1是表示以往的CT控制臺后側電纜的固定前的狀態的圖。
圖2是表示以往的CT控制臺后側電纜的固定后的狀態的圖。
圖3是表示對以往的電纜固定位置和利用了本發明的固定結構的電纜固定位置進行比較的示意圖,(a)示出了以往的電纜固定位置,(b)示出了本發明的固定結構的電纜固定位置。
圖4(a)示出了本發明所涉及的CT控制臺后側電纜的固定結構的結構,(b)示出了利用綁帶對多根電纜進行捆束的狀態。
附圖標記說明
1-控制臺框架
2-電纜
2′-電纜
3-現有產品的電纜固定位置
4-板金
5-固定孔
6-綁帶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參照附圖詳細地說明本發明的實施方式。
圖3是表示對以往的電纜固定位置和本發明的電纜固定位置進行比較的示意圖。
如圖3所示,本發明的CT裝置的控制臺具有框架1、和用于將該CT裝置的控制臺連接到外部設備的電纜2,在所述框架1的后部配設有向后方延伸的用于固定所述電纜的板金4。
所述板金4具備水平延伸部4a和傾斜部4b,所述水平延伸部4a從所述框架水平延伸,所述傾斜部4b相對于所述水平延伸部4a向下方傾斜,所述電纜2固定在所述板金4的所述傾斜部4b上。
所述板金4還具有豎直部4c,通過該豎直部4c固定于所述框架1。
觀察圖3的現有產品的電纜固定位置和本發明的產品的電纜固定位置可知,本發明不是如以往那樣將電纜直接固定在CT控制臺后側框架的豎直表面上,而是將電纜固定在板金的傾斜面上,與以往相比改變了固定位置,使得本發明的電纜2的彎曲半徑大于現有技術的電纜2′的彎曲半徑,能夠較大地確保電纜的彎曲半徑,有效地防止電纜破損,能夠提高安全性。
在設定所述傾斜部的斜率時,比較各個電纜的彎曲半徑,選擇最小的彎曲半徑來計算確定所述傾斜部的斜率。由此,如圖4所示的捆束狀態所示,通過如上所述那樣設定所述傾斜部的斜率,能夠滿足控制臺外部的所有電纜的彎曲半徑,能夠防止電纜的損壞。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株式會社東芝;東芝醫療系統株式會社,未經株式會社東芝;東芝醫療系統株式會社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010502700.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