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車載式車轍儀的性能計量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010256102.1 | 申請日: | 2010-08-17 |
| 公開(公告)號: | CN101929124A | 公開(公告)日: | 2010-12-29 |
| 發明(設計)人: | 常成利;榮建;竇光武;毛利建;劉恒柏 | 申請(專利權)人: | 交通運輸部公路科學研究所;北京工業大學 |
| 主分類號: | E01C23/01 | 分類號: | E01C23/01 |
| 代理公司: | 北京德琦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018 | 代理人: | 王一斌;王琦 |
| 地址: | 100088***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車載 車轍 性能 計量 方法 | ||
1.一種車載式車轍儀的性能計量方法,包括
步驟101,建立室內地面,包括車轍模型放置區域和車輛放置區域;
步驟102,在車轍模型放置區域建立室內靜態車轍模型,車載式車轍儀安裝至測試車輛,使用車載式車轍儀對靜態車轍模型進行車轍深度測量并采集靜態測量數據,將靜態測量數據與室內靜態車轍模型的車轍真值進行比較,得到靜態測量誤差;
步驟103,選擇室外測量道路;
步驟104,在室外測量道路上建立室外動態車轍模型,測試車輛行進并使用車載式車轍儀對動態車轍模型進行車轍深度測量并采集動態測量數據,將動態測量數據與室外動態車轍模型的車轍真值進行比較,得到動態測量誤差;
步驟105,根據靜態測量誤差和動態測量誤差評定車載式車轍儀的性能等級。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性能計量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102包括:
步驟102a,使用一尺寸為400cm×10cm×3cm的金屬板條建立零車轍模型,將該金屬板條放置于車載式車轍儀的激光傳感器正下方,測量位于車載式車轍儀兩端的激光傳感器測點之間的長度間距、每兩個相鄰激光傳感器測點之間的長度間距、以及各激光傳感器的激光測點的直線度;
步驟102b,分別在每個激光傳感器的正下方放置一個量塊,使用該激光傳感器測量量塊的高度并采集數據,計算各激光傳感器的靜態測量誤差,以各激光傳感器的靜態測量誤差中的最大值作為車載式車轍儀的激光傳感器靜態測量誤差。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性能計量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量塊包括高度為5mm、10mm、15mm、20mm、40mm和80mm的量塊。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性能計量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外測量道路為縱坡度低于1.5%,車轍值低于10mm,平整度低于2.0mm/m,長度長于500m,寬度大于等于3.80m的直線路段。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性能計量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104包括:
步驟104a,在距離車輛行進起點至少200m的位置開始設置一組等間距順序設置的室外動態車轍模型,每組室外動態車轍模型包括至少七個不同類型的室外動態車轍模型,每個室外動態車轍模型由三個處于同一測量道路橫斷面的第一模塊組成,該三個第一模塊分別位于該橫斷面的兩端和中間位置;
步驟104b,使用水準儀測量室外動態車轍模型的高程數據,每個車轍模型所在的橫斷面采樣39個點,計算室外動態車轍模型的車轍深度真值;
步驟104c,車輛沿室外測量道路延伸方向行進,使用車載式車轍儀重復測量該組室外動態車轍模型10次、并計算室外動態車轍模型的車轍深度;
步驟104d,根據室外動態車轍模型的車轍真值和測量所得車轍深度,計算車載式車轍儀的動態測量誤差;
步驟104e,車輛空載沿室外測量道路延伸方向行進,使用車載式車轍儀測量測量行駛距離,根據車輛行駛距離真值和測量行駛距離,計算縱向測距傳感器誤差;
步驟104f,增加車輛載客人數,重復步驟104e,載客人數分別為1人、2人和3人。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性能計量方法,其特征在于,
每個室外動態車轍模型的寬度為3.80m;
每個第一模塊的長度為500mm±5mm,寬度為600mm±5mm,厚度為0mm至55mm;
每兩個相鄰室外動態車轍模型的間距為10m;
車輛行進速度為60km/h±5km/h;
車輛行駛距離為500m。
7.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性能計量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車轍模型放置區域的平整度低于2.5mm/m。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交通運輸部公路科學研究所;北京工業大學,未經交通運輸部公路科學研究所;北京工業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010256102.1/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