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雙屏幕顯示裝置無效
| 申請號: | 201010256053.1 | 申請日: | 2010-08-16 |
| 公開(公告)號: | CN101917500A | 公開(公告)日: | 2010-12-15 |
| 發明(設計)人: | 吳家豪;郭漢斌 | 申請(專利權)人: |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H04M1/02 | 分類號: | H04M1/02 |
| 代理公司: | 北京律誠同業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006 | 代理人: | 曾紅 |
| 地址: | 中國臺灣新竹科*** | 國省代碼: | 中國臺灣;7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雙屏 顯示裝置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是關于一種顯示裝置,尤其是關于一種雙屏幕顯示裝置。
背景技術
目前市場出售的大部分智能型手機(Smart?phone)由于采用了全屏觸摸面板從而省去了實體鍵盤,轉而使用虛擬鍵盤界面(Virtual?keyboard?interface),但虛擬鍵盤占據了顯示屏的大部分空間,使得實際可用空間被壓縮。此外,滑蓋式智能型手機(Sliding?smart?phone)將實體鍵盤隱藏于滑蓋機構下方,使用時需滑開顯示屏后才露出實體鍵盤,但顯示屏的顯示平面與實體鍵盤不在同一平面,中間有落差,這樣就造成使用上的不便以及視覺上的障礙。
若研發滑蓋式雙屏幕(Dual?display)智能型手機,現有的滑蓋機構(slider?hinge)有以下限制:
(1)一般滑蓋機構(Slider?hinge)的滑動方向為同平面的滑行,因此一般滑蓋機構(Slider?hinge)會造成上下屏幕在不同顯示平面,影響觀看質量;
(2)一般滑蓋機構(Slider?hinge)的滑動行程(Sliding?stroke)極限約為總寬度的2/3,為了讓下方屏幕完全被看見,需增加產品的面積,以得到額外固定滑蓋機構(Slider?hinge)的區域。
目前雙屏幕顯示器(Dual?display)均為折疊式(Folding?type),可分為外翻式(outer?folding?type)及內翻式(inner?folding?type),若在兩個顯示器間采用窄邊框(slim?border)時,常會發生外觀上的缺陷及影響觀看質量。
發明內容
因此本發明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種雙屏幕顯示裝置,用以消除上述缺陷,其包含一主機體;一中間板體,與主機體通過一滑動機構連接,中間板體的上表面具有一第一顯示屏;以及一上板體,與主機體通過兩組連桿機構連接,上板體的上表面具有一第二顯示屏,其中,中間板體通過滑動機構平行于主機體做相對滑動,上板體通過連桿機構平行于主機體做相對移動,使第一顯示屏與第二顯示屏共平面。
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上板體具有兩平行的滑槽。
優選地,中間板體具有與滑槽對應的兩凹槽。
較佳地,每一連桿機構包含:一連桿,其下端樞接于主機體內,桿體穿過凹槽;一滑塊,設置于滑槽內,與連桿的上端樞接;一彈性元件,連接滑塊與滑槽的一端,當第一顯示屏與第二顯示屏共平面時其產生的彈力為最大值;以及一擋塊,設置于主機體內連桿的轉動路徑中,限制其轉動范圍。
優選地,滑動機構是滑動鉸鏈。
本發明提供的雙屏幕顯示裝置,在未展開時可作為智能型手機使用,當展開后,上板體與中間板體的顯示屏共平面,可作為便攜式上網裝置及影音播放器使用,本發明無需增加額外用于滑動機構的產品體積就可將雙屏幕調整至同一平面,消除視覺障礙,從而提高屏幕的觀賞品質。
附圖說明
圖1繪示依照現有的一雙屏幕顯示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2繪示依照現有的又一雙屏幕顯示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3繪示依照本發明一實施方式的雙屏幕顯示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4繪示依照圖3中的雙屏幕顯示裝置的立體示意圖;以及
圖5-圖7繪示依照圖3中的雙屏幕顯示裝置的操作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將以附圖及詳細說明來清楚闡釋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為簡化附圖起見,一些已知慣用的結構與組件在附圖中將以簡單示意的方式繪示。
參見圖1,其繪示依照現有的一雙屏幕顯示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如圖1所示,雙屏顯示裝置由主機體100與上板體102組成。主機體100內包含系統的各元件,其上表面具有第一顯示屏104。上板體102與主機體100之間通過滑動機構106連接,在該現有的雙屏幕顯示裝置中滑動機構106是滑動鉸鏈,上板體102的上表面具有第二顯示屏108。需要將顯示裝置展開時,在上板體102上施加一個橫向的力,推動上板體102與主機體100之間通過滑動機構106產生平行的相對滑動,直至主機體100上的第一顯示屏104完全顯露出來。由圖1中可知,使用該結構的雙屏幕顯示裝置,其第一顯示屏104與第二顯示屏108在顯示時非共平面,而是之間有一定距離的落差,對于觀賞屏幕內容造成影響。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未經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010256053.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